近日,四川成都纪委监委通报全市查处的6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典型案例,其中“拼音招牌”的案例再度引发关注。
2021年4月至6月,当地某街道的一些干部在开展辖区商铺招牌优化提升工作时,未进行充分研究论证即采用“大拼音、小汉字”方案更换店铺招牌,且在接到群众多次反映招牌影响经营后,仍消极应付。此后,相关党员干部受到处分,“拼音招牌”也得到纠正。
虽是“旧闻”,放在今天仍具有重要警示意义。确保商铺招牌安全、整洁、有序,是城市治理的题中之义。但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不顾群众实际感受,一味统一标准,搞“一刀切”,最终难免产生负面效果。
近年来,类似情况时有发生。比如有的地方为了应付文明城市、卫生城市评选的检查,要求路两边商铺招牌全部换成黑底白字,出来的整体效果可想而知。色彩搭配乏味,字体字号单调,有违公众审美……这样的招牌往往无法为街巷添彩,反而可能给城市“抹黑”。在保证安全有序的前提下,给予招牌设置更多自主空间,呈现更丰富的多样性,不仅能更好满足不同商户的差异化需求,也能充分彰显城市的烟火气、创造力。
小小招牌,背后不仅是审美问题,更折射城市治理的大课题。从商铺招牌的设置,到店面装修的风格;从行道树的栽种,到绿化带的管理……城市治理中处处是这样的小细节、小角落,却与群众福祉联系得最直接、最紧密。倘若不调研实际情况,不征集群众意见,也不进行科学论证,最终不仅不能造福群众,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引发群众不满。类似问题的根源,说到底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是政绩观错位、发展观走偏、责任心缺失。城市治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实事求是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提升各项措施的科学性有效性。
“城,所以盛民也”。无论是美化市容市貌,还是健全便民服务设施,无论是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还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有温度、有精度的城市治理。多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想办法,以绣花般的精心、细心和巧心做好城市治理各项工作,才能避免类似“拼音招牌”的荒诞戏码再次上演,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