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4岁女童在上海南汇新城海滩走失一事,引发网友广泛关注。为尽快找到女童,警方会同消防救援,组织多个救援队伍开展全方位搜索,同时协调上海海洋大学和海事大学的水文专家分析水流走向,以进一步开展搜寻工作。目前救援仍在继续,人们都在祈求女孩平安。虽是个体事件,却折射出“野海滩”赶海的安全隐忧。
据了解,事发地并非开放景区,游客多是通过翻越栏杆和防波堤进入滩涂,也就是许多人俗称的“野海滩”。公开报道显示,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野海滩”发生的安全事故不在少数。今年8月,在广西防城港一处“野海滩”,五名学生看海时被大浪卷入海中,其中三人下落不明。今年7月,在海南万宁一处野海滩,一男子玩水时被海浪淹没溺亡。2001-2019年,我国沿海地区发生619次海滩游客安全事故,涉及人员1141人。现实教训惨痛,生命一失万无,安全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在“野海滩”,平静的海面下,往往暗藏着难以预知的危险。近日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提问,“涨潮危险还是退潮危险?”事实上,对不熟悉当地海况的游客来说,二者同样危险——退潮时可能会被海浪卷走,涨潮时也许在不知不觉间就被海水淹没。此外,游泳时抽筋、遭遇离岸流、踩到礁石受伤等,都是海洋溺水的常见原因。一般而言,在正规的景区或海滨浴场,海水中会修建防护网,海滩上设有专业救生员、救生设备及监控设备,这些举措能一定程度降低游客溺水风险。而“野海滩”不仅缺少安全保护措施,其地质材料和海水深浅、浪涌潮汐等水文情况也更加不确定,由此带来的危险系数更高。
旅游安全,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部分群体中兴起了前往冷门或者未开发区域“打卡”的风潮。站在公路中间拍照,在桥梁两侧直播,在隧道里扎堆取景,在山溪里简易漂流,在野山坡上徒手攀爬……一些盲目跟风的行为,对游客的生命安全而言存在不小隐患。必须承认,“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但游兴再浓,也应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出游,为的是散心,图的是乐趣,不应成了糟心甚至痛心之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掌握必要的应急避险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安全隐患,避免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险境。
客观来看,无论是任性“野游”增多,还是蹦极、漂流、热气球等高风险项目受到热捧,从侧面也反映出人们旅游需求的旺盛。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让更多人玩得开心又安心,是减少旅游风险的治本之策。就海滩而言,在江苏的东台条子泥景区、射阳废黄河口等地,有关部门将少部分区域开辟为景区,并竖立了多个潮位告示图和安全警示牌,引导人们有序下滩游玩。这样的举措,在保障游客安全的基础上,兼顾了海滩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功能。如何优化服务、科学管理?如何研发推出个性化、分众化的旅游产品,增强体验性和互动性?这些都是旅游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安全带”松了,事故来时就系不上了。牢记安全第一,养成良好习惯,愿我们的旅行都能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这正是:
出游系好“安全带”,惟愿无难又无灾。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