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上海市委季度工作会议举行。会上,普陀区委、虹口区委、杨浦区委等先后发言。1-8月,普陀区区级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增速全市第一,旧住房成套改造体量全市第三,持续优化苏州河区域功能、提升岸线品质,亮点颇多。
区级财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双“第一”,如何做到?在9月底的“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普陀区来到媒体面前,讲述了该区“打响‘中华武数’,绘就‘半马苏河’”的高质量发展故事。
“中华武数”四股力共筑科技创新平台
近年来,在科创和产业发展上,普陀区着重打出“中华武数”的招牌。
“中”,指的是中以(上海)创新园;“华”,是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武”,指武宁创新共同体;“数”,则代表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这四个最具代表性的科创空间载体,成为普陀区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
“普陀还拥有华东师大和同济大学沪西校区等知名高校、16家科研院所、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千余家科技创新企业。”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说,把这些创新要素和主体聚合起来,深化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是推动普陀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普陀举全区之力推进“中华武数”科创平台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其中,中以(上海)创新园揭牌启用国际数字安全与生态运营中心、360上海城市安全大脑,成立特拉维夫办公室,连续多年举办上海数字创新大会和中以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入驻企业130余家,落地知识产权500余项。
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正全力打造集成电路研究平台,推进建设3个功能型实验室,发起设立长三角高端智库联盟,落地了40余家高科技企业。
武宁创新共同体于今年4月19日正式成立,把武宁路沿线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企业、创新平台等各类创新主体凝聚起来,推动“政产学研用”全链条协同发展。
海纳小镇市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发布了全国首个地市级数字化转型指数,海纳工程院揭牌运行,正在加快建设数字交通等示范性应用场景。同时,通过出台专项政策、成立“半马苏河”科创基金等方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营造更富活力的创新生态。
“中华武数”的科创布局,引领带动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同向发力。今年1-8月,普陀区实现区级财政收入104.3亿元,同比增长29.8%,落地税收亿元级项目11个、千万元级项目123个,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支持创新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
“过去我们多是从技术的使用价值去考虑其可能的延展能力,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我们要思考如何从技术的资源能力,也就是从技术最终对人的生存、生产、生活的改变,从人的需要出发来考虑技术的发展。”不久前,以“武宁创新共同体与产业创新高地建设”为主题的2023苏州河论坛上,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张晖明表达了他对普陀区武宁路沿线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的看法。
在他看来,政府要做的是完善“生态体系”,做好空间环境规划布局服务,成为区域市场秩序维护者、优化营商环境的推进者、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者、观念文化创新的引领者以及市场调节资源力量的辅助者,从而激发创新主体的发展活力。
“我们推动构建‘雨林型’创新生态系统,既要‘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蓬勃发展。”姜冬冬说,普陀区积极探索“企业出题,院所答题”的模式,以市场需求端、应用端为牵引,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
同时,普陀成立了“百大平台”联盟,积极推动设立一批科技研发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围绕科创企业所需的基础性技术、共性技术,提供专业化、“组团式”服务,降低企业创新的门槛。
前不久,普陀区内一家行业龙头企业中国建材遇到了技术上的困难,华东电力设计院及时帮助解决,双方还就此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两家单位都是武宁创新共同体的成员单位,随后两家企业联手承接了更多项目。
在创新“第一动力”的驱动下,普陀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为顺应产业变革趋势,我们将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和生命健康作为四大重点培育产业,纳入全市产业地图,提出了“411产业倍增”计划,实现了四大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普陀区委副书记、区长肖文高说,将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构建符合普陀发展实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重点产业上,普陀区智能软件共有关联企业4800余家,经过多年沉淀,建成了天地软件园等高质量载体,培育和集聚了拉扎斯、波克城市、360等领军企业;在特色产业上,依托上海市数字广告园,在真如地区集聚了利欧、剧星、快手等数字广告头部企业,进一步招强引大,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在未来产业上,重点聚焦元宇宙、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新赛道,力求找准引领赛道风口的“核爆点”……
打造“人靠谱,事办妥”名片增进民生福祉
伴随产业发展,近年来,普陀区在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方面,打出了“人靠谱(普),事办妥(陀)”的服务名片。2020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的招商引资“十亿百千万”计划,经过三年时间,已有38家亿元能级项目、398家千万元能级项目选择了普陀,去年全区新设企业达到1.3万户,增长迅速。截至2022年底,普陀共有民营企业7.6万家,占全区市场主体达到95%,民营企业活力充沛。
发展的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普陀境内苏州河岸线总长21公里,恰好是半程马拉松的长度,被称为“半马苏河”。在岸线贯通的基础上,普陀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统筹城市景观、道路桥梁、历史风貌、配套设施等元素,建成“半马苏河”公园和24座苏河驿站。
“每年9月份的苏州河文化艺术节,目前已经升级为 ‘半马苏河’文化旅游节,过去两年线上线下的活动累计吸引近1600万人次参与。今年首次在苏州河上举办的彩船巡游,成为上海旅游节的一大看点,也为上海‘一江一河’建设增添了新的亮点。”普陀区副区长王珏说。
“近年来,普陀持续加大‘两旧一村’改造和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力度。自2018年,全区已累计实施45个项目、近35万平方米。”普陀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姜爱锋说。为解决“悬空老人”上下楼难的问题,普陀区持续推动加梯工程,今年新签约417台,开工270台,完工251台,下一步将把加梯工作与推进城市更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规、建、管”一体化、全周期、可持续的工作机制。
“普陀将全面推进以‘邻聚里’为品牌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实现空间共享、功能复合、就近便捷,稳步打造高品质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普陀区副区长蒋龙介绍,在整体把握全区公共服务规模总量、空间布局和人口特点等基础上,普陀将全区划分为30个生活圈,其中商务圈5个、产业圈3个、居住生活圈22个,完善近距离公共服务,同时努力在点位布局中实现多领域的“融合式精细治理”拓展,“探索生活圈与养老托育圈、文化休闲圈、健康健身圈、金融服务圈等圈圈相融,构筑标准化、数字化、精细化的善治共享‘普陀样板’。”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