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江南,入目皆风景。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一幅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之江大地徐徐铺。“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千万农民群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浙江广袤乡村的深刻变化,离不开源源不断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20年来,浙江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300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524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浙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1286亿元……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通过“滴灌”巧用,为浙江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推动“千万工程”向美丽乡村、未来乡村建设纵深推进,绘就一幅幅乡村振兴新画卷。
“开源拓渠”引“活水”
东阳市湖溪镇八里湾村,2000多亩“共享田园”里,水稻一眼望不到边;田埂道上,观光车穿行而过,留下阵阵欢声笑语……
抓住美丽乡村“十佳村”创建机遇,八里湾村通过村庄环境整治,望山见水有乡愁,村里顺利大力发展影视拍摄、研学旅游、农家乐等产业,村集体收入近5年翻了近两番。
八里湾村的美丽蜕变,是东阳市财政支持“千万工程”的生动缩影。东阳市财政局副局长李永刚介绍,近五年,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8亿元,带动民间资本投入1亿余元,1069个自然村完成新时代美丽乡村“十佳村”创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增收“提档加速”。
“千万工程”实施始于提升乡村“颜值”,自2003年起,浙江省财政厅设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专项资金,支持开展示范村规划编制和村庄环境整治,到2020年共安排省级专项补助资金45.45亿元。在“真金白银”支持下,农村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浙江上万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乡亲们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浙江持续将“千万工程”纵深推进。2016年起,省级财政采用资金补助和地方政府债券相结合的方式,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给予支持,改变了小城镇“既不如村,更不如城”的旧貌;引导土地出让收入更多用于农业农村,去年全省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624亿元,占比7.1%……“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乡村面貌,浙江农村人居环境测评持续位居全国第一,2018年,“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2019年,浙江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
随着“千万工程”渐入佳境,浙江各地因地制宜地把村庄整治建设与特色产业开发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增收能力。
收蛋、搬运、装车……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凌家堰村优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内,看着工人们在扩建后的厂房内忙得热火朝天,公司负责人金喆面露喜色。
“前年鸡蛋供不应求,去年我就想着扩大生产,却苦于没有资金来源。”金喆一度犯难。出乎他意料的是,练市镇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帮助企业申报乡村振兴激励资金项目。
“申请的712万元中央补助资金直接用于企业项目建设,项目完工审计后,资产确权给凌家堰村等周边6个行政村,每村通过收租的方式壮大集体经济。”练市镇副镇长孙漱石介绍,通过创新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利用方式,既解决了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难题,又确保村集体持续增收。
坚持精准施策,南浔区构建起农村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财政金融集成服务网,持续擦亮“特色粮油”“精品果蔬”“生态湖羊”“淡水渔都”4张产业金名片,去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4.4万元。
“开源拓渠”,资金“活水”润乡土,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串珠成链。“千万工程”牵引,浙江省建成82条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辐射带动478万农民就业创业。在乡村产业的强力带动下,近20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37缩小到1.9。
“精准滴灌”解难题
傍晚时分,东阳市南市街道梨枫村梨枫池塘边就热闹起来,村民陆陆续续到池塘边的鹅卵石步道、凉亭和广场乘凉、健身,“池塘整治后,乡亲们的休闲生活得到了很大提升。”村民杜忠芳感慨道。
变化缘于梨枫村申报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013年,“一事一议”梨枫池塘整治项目立项实施。“池塘整治项目涉及砌石、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等,施工期间,村两委做好物资采购、工程监督等工作,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梨枫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瑞千说,因群众参与度高、完成度佳,项目被评为浙江省“一事一议”示范项目。
“‘一事一议’就是通过财政资金‘撬动’村集体资金、村民筹资筹劳和社会捐助,解决农民群众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问题。”东阳市财政局农业科负责人陈立群介绍,全市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900个,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共计5.74亿元,项目覆盖面广、受益人口多、群众满意度高。
在“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如何将钱花在刀刃上,是各级政府思考的问题。为此,浙江省财政多措并举,通过以奖代补、推进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和因素法分配资金等,助力建设全域美丽乡村。
位于金华市浦江县东北部15公里的鸡冠岩麓,“藏”着有千余年历史的嵩溪村,这里留存着1560多间明清民居,传承着诸多非遗项目。自“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流淌着诗意古韵的嵩溪村以其完整的古建群落、厚重的人文底蕴、秀丽的青山绿水,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多年来,浦江县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为方针,全面启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程,截至目前,当地已实施20个村保护利用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03亿元。
保护历史文脉,留住美丽乡愁。为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浙江省级财政不断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对重点村按类别平均每村分别补助700万元、500万元。2013年以来,浙江省级财政已累计安排34.3亿元,支持实施11批共475个重点村、2309个一般村保护利用项目。经过保护的历史文化村落,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点睛之笔。
激活发展“一池春水”
海宁市斜桥镇新农村“稻虾共作”基地里,村党总支书记沈雄健边走边查看虾苗生长情况,“立秋已过,再过个把月,澳洲淡水龙虾就可以上市了,一斤能卖六七十元,今年村民的腰包能更鼓。”
沈雄健介绍,2019年至2023年期间,基地从70亩扩大到320亩,海宁农商银行提供了“跨越式”的金融支持——从给予启动资金授信到给予产业党建联建专项贷款“红链共富贷”授信,金额也从30万跃升至5000万元。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村里的稻虾混养产业亩均效益上万元,带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连年增长20%以上。
据悉,浙江农商银行系统已连续15年开展“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活动,推动金融服务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极大拓宽了“三农”和小企业贷款覆盖面。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服务“农创客”培育……到今年6月末,浙江农商银行系统涉农贷款余额19515.92亿元,占全省银行业涉农贷款的26.27%。
在南浔区善琏镇观音堂村“羊光互补”强村产业科技共富项目基地里,工作人员正在屋顶清扫光伏板;屋顶下的羊舍内,千头湖羊种羊正有序排队,下车进入“新家”……
如今项目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可刚起步时,基地负责人王志新却一脸愁容:“从土建到光伏板样样都要花钱,钱从哪里来?”获悉情况,当地政府部门经过调研、走访、评估后,最终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了“强村共富贷”,为“羊光互补”项目授信4000万元,“‘及时雨’解了燃眉之急,预计项目今年能实现450万元收益。”王志新乐呵呵地说。
产业振兴、村民致富是“千万工程”题中之意,为更好保障乡村振兴金融需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截至今年上半年,辖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1286亿元,超过1/3农户基于“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建档信息获得授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浙江省金融部门将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优化投入结构,用资金之“笔”,助力“千万工程”蓝图绘得更生动更精彩。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