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围绕“生态强省”建设,安徽开了场“揭短”会

李俊杰 陈浩    2023-09-01 09:37:06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皖高峰工作室

“今天这场会,我们就是要勇于查摆问题,主动揭短。”

说这话的,是安徽省委书记韩俊。而“这场会”,指的是8月29日上午召开的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与会的,是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

这次会议,主要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就如何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统一思想、鼓劲打气、部署落实。

作为生态资源大省,这些年,安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成效有目共睹。用韩俊的话说,安徽“全省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有四个“成效显著”:

一是环境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空气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6.1%,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

二是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提升到30.22%,贡献了占长三角森林面积1/3的“安徽绿”;生物多样性持续改善。

三是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5倍,碳排放强度降低21.3%、单位GDP能耗下降31%,以年均4.1%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7.9%的经济增长。

四是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林长制、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成为全国样板,率先开展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建立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奖惩制度。

与一组组数据、一项项创新相得益彰的是,江淮大地处处焕发新颜:巢湖水质实现历史性好转,正成为群众“最好的去处”;华东最大矿坑摇身变成地质文化公园;野生江豚逐嬉皖江……

坐拥亮眼成绩,但安徽显然不甘于此。

会上特别安排了一个环节,当场播放省生态环境厅拍摄制作的2023年前第一、二季度长江(安徽)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片子足有47分钟,内容是省生态环境厅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办公室通过暗访拍摄,曝光的涉及16个市61个县(市、区)的64个生态环境问题。

问题很具体,画面很真实。记者在现场观看,也深感督查范围之广、调查暗访之细、曝光力度之大。难怪一些地方官员坦言,看到警示片中曝光的问题与本地区有关,“如坐针毡”。

拍摄生态环境警示片,是安徽的一项制度性安排,始于2019年。自2022年起,每季度拍摄制作一期,在大会播放,督促整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在江淮大地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但要清醒认识到,安徽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欠账尚未还清,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

韩俊在会上直言,当前的安徽,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处于补齐生态保护欠账、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攻坚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携手打造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任务艰巨。

就在一个多月前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在安徽,这“三性”压力同样存在,甚至于,安徽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让压力与挑战更大,短板问题更加突出。

比如结构问题。韩俊毫不讳言地指出:安徽产业结构偏重,煤电、钢铁等6大高耗能行业消耗了88%的能耗;能源结构偏煤,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66.2%;运输结构偏公路,公路货运量占62.4%;资源压力较大、环境容量有限,人均水资源、森林面积分别仅为全国的60.3%、43.6%;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

就拿工业化、城镇化来看,这些年,安徽制造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城镇化率超过六成。不难预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保供压力及降碳压力都不小。

又如挑战问题,既有污染刚性增量与环境有限容量的挑战,像省会合肥,每年新增“3个30万”——30万就业参保大学生、30万市场主体、30万机动车,这些难免带来污染增量;也有期望值高与容忍度低的挑战,据披露,去年一年,全省接到群众投诉餐饮油烟、恶臭异味、噪音扰民问题超12万件。这里面,就有老百姓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因素。

短板,既有发展后面临的新挑战,也有一些是未能根除的顽瘴痼疾。

韩俊以警示片中曝光的问题为例,“这些问题虽然多发生在个别企业身上,但也反映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一些地方还留有盲点、误区、死角。从深层次上讲,说明一些干部在思想上还存有盲点、误区、死角。”他直言,“我们稍有放松,生态环境问题就会强烈反弹。”

主动揭短,就是要向顽瘴痼疾宣战,是进一步完善对策、见招拆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不动摇、不松劲、不放手,全力打造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

据悉,围绕生态强省建设,安徽接下来会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二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三是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四是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五是纵深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六是扎实推进保障体系建设。

顶层设计、顶格推动、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实现既定目标、建成“生态强省”,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江淮大地更加多姿多彩,安徽可期可待。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5个小时的恳谈会,省委书记与民营企业家都聊了啥?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