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远行万里,便能饱览天下美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城市打造了“微缩景观”乐园,复刻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色风貌与标志性建筑,琳琅满目、包罗万象。在这里,游客可以一站式获得“全球性体验”。但好景不长,不少乐园经历迅速火爆又逐渐没落,最终淡出大众视野。
在不少人看来,“微缩景观”乐园曾是一代人的记忆。以位于广州的世界大观为例,漫步其中,饱览时代广场、巴黎歌剧院、古希腊剧场、阿拉伯剧场、英国剧场等复刻建筑,身临其境体验“一日环游世界”的美好。规划有序的建筑群搭配园内各式各样的设计,细致入微地还原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标性建筑和文化风貌。据说最热闹的时候,48万平方米的园区里游客摩肩接踵,每月平均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
然而,短短几年,人声鼎沸的乐园逐渐失去往日的喧嚣。游客减少,年久失修,管理方甚至都已经退场。雕塑上爬满藤蔓,墙体上几多残破,铁质的架构,经雨水冲刷,变得斑驳不已。随着时间的流淌,这里逐渐成了一些人自发徒步、拍照打卡的所在,在斑驳的景色中寻找定格时光的回忆,致敬逝去的美好,也不乏发现残破衰败感的猎奇。
客观来看,“微缩景观”类型的乐园曾经受到欢迎绝非偶然。上世纪末,对大多数人来说,出国旅行还不太现实,来到“微缩景观”乐园仿佛走进了博览世界的天地,可以近距离接触不同国家、触摸不同文明。尽管大多景物都是仿制复刻,但每个微缩建筑模型的背后,是周密的计算测量、精心的制作修建和别出心裁的匠心,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时代在发展,见识也随之水涨船高。当全球开始互通互联,大洋彼岸的建筑和地标不再遥不可及,出国游、深度游走进人们日常生活,认识世界的窗口也越来越直接、越来越多样。与此同时,一些城市建成的“微缩景观”乐园存在同质化现象,特色不够明晰,定位不够准确,在挖掘跨文化建筑背后的内涵上做得不够深入,走马观花的体验很难实现对游客们的持久吸引。
也要看到,“微缩景观”乐园不再受到追捧的背后,游客对游乐园的需求也在发生转变。以前,“微缩景观”乐园因其精心设计的建筑美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游客们的好奇心。近年来,从肾上腺素飙升的过山车,到具有地标属性的摩天轮,再到仿佛置身影视剧情景的主题公园,游客们在尽享文化之旅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沉浸式、感受式、互动式的体验。相比之下,“微缩景观”乐园游玩体验的单一性,成为其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掣肘。
当然,并不是每一家“微缩景观”乐园都在走向没落。不少乐园设计师正在用迸发的灵感,提升游客畅游迷你世界的乐趣。有的通过打造审美化的人造空间,突破时空限制,创造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魔幻场景;有的凭借声光、电动等科技加持,捕获游客注意力;有的加入了峡谷漂流、冰雪世界等更多体验类项目……这些尝试和努力,为“微缩景观”乐园的转型提供了可能。
“微缩景观”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可以自由想象的“小世界”,乐园则将这种美感送到了大家身边。伴随着时光流逝,曾经“微缩景观”乐园里的妙趣横生和欢乐嬉闹或许淡去了色彩,但它带给人们的体验弥足珍贵。游客的需求在变,乐园的面孔也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只有那种纯真的快乐和那份美好的回忆。
这正是:
街巷弄里,不知东西。
悉尼巴黎,尽收眼底。
创新赋能,应需转型。
游园之美,重在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