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们的发布会开到了村子里。欢迎来到美丽的崇明!”
7月28日,“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第四场——“高标准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崇明区专场,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尹欣笑盈盈地这样开场。
发布会开在崇明港沿镇合兴村,绿树荫护间的整洁公路与村道,满眼的青绿田野里盛放着各色花朵,间杂着红瓦白墙的房舍。会场背靠着一片占地310亩的农场,是港沿镇的首家博士农场,有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连片温室大棚,有精心规划过的种养区域、道路设施……这样的乡村景观与田园景象,在今天的崇明还有不少。
离大自然很近,离大都市不远,拥有上海“最蓝的天”“最好的空气”,是“海上花岛”“上海后花园”,也是上海市民最信赖的绿色农产品重要基地、上海面向未来的生态战略空间——崇明之于上海,一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如今,大江东工作室又在实地探访中发现,一幅绿色基底的崭新图画逐渐显现,这里,正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蹚出一种“崇明模式”。
“崇明区将高标准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创新生态优势价值实现途径,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名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标杆,让崇明成为富有活力、充满魅力的宜居乐土。”发布会上,崇明区委书记缪京说。
几幅大江东“速写”的故事,也许能带大家领略今天与未来的崇明——
“刀鱼多了,江豚成了常客!”
生态立岛,绿色是最鲜亮的底色
仲夏傍晚,崇明区城桥镇老滧港渔民吴文祥来到江堤散步。老吴眺望远处,只听渡轮鸣笛,只见江水拍岸,童年时登过的那艘摇晃渔船和父辈打渔的身影依稀留在记忆里。直到2018年8月11日,崇明长江渔民退捕上岸,长江入海口这片盛产鲜美鱼虾的黄金水域,从这一天开始禁渔,比长江十年禁渔令提早了一年多时间。
如今,昔日的捕鱼者成了“护渔人”,这两年,随执法船多次出航的老吴亲眼见证着长江崇明段的变化:“刀鱼越来越多,江豚成了常客,这是前些年不敢想象的。”
崇明区陈家镇八滧村村民金伟国,3岁就跟着世代捕鸟为生的爷爷和爸爸下滩。从小听着鸟叫声,渐渐地,他便听懂了鸟的语言。不用看,只要听,他就知道头上飞过的是什么鸟,他能用竹哨模仿几十种鸟类的鸣叫声。
崇明东滩湿地成为保护区以后,金伟国不再吹哨捕鸟,转而成了一名护鸟人。如今,金伟国的竹哨声仍常常在东滩响起。但是,他不是为自己捉鸟,而是帮助科研人员做研究。
“坚持把绿色作为崇明的基底本色,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正如缪京所言,多年来,崇明持续深入开展长江生态大保护,推进退滩还江,深化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滚动实施生态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构筑生态环境优势。
捕鱼者上岸,捕鸟人护鸟,吴文祥和金伟国的“华丽转身”,就是生动例证。
“想高产,就得相信科学!”
科技赋能,聚力打造农业科创岛
两个月前,正值水稻插秧时节,在崇明区竖新镇的东禾九谷开心农场,一台最新引进的无人驾驶插秧机,成为稻田里的“明星”。
“这台插秧机插的秧苗又直又均匀,后期管理起来也方便。”农场董事长杜军旗介绍说,机器还会自动计算路径,很好地节约了插秧时间,提高了效率,更大大节省了人工。
这片农场所在地,曾是一片乏人问津的垦区,杜军旗和他的团队用十年时间,把这里打造成了全区现代农业的样板。
“这里不只是单纯的大米种植基地,更是一个宜产、宜学、宜居、宜养的现代化生态乡村空间。”从“种好一粒米”到“讲好一粒米的故事”,杜军旗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在这里,可以绘制农耕稻田画、阅读稻米绘本书籍、体验水稻种植过程……了解一切关于“米”的文化和传承。试想一下,夏天插秧,秋天收稻,冬天打年糕,玩累了入住稻田边的酒店,从阳台上望出去满眼稻田,解压得很!
从承租千亩农田种植水稻,到打造现代化大米工厂和育秧基地,再到建立稻米文化产业园,东禾九谷农场初步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目前公司已为附近农民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我们将不断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以产业兴旺促乡村振兴,也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路径。”杜军旗说。
在上海海洋大学崇明河蟹科技小院的试验田里,“土教授”方永宏正在给学生们讲解怎么判别蟹苗的质量。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自从成为成永旭教授的“旁听生”后,已变成“养蟹”的行家里手。
2009年,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成永旭带着团队在崇明竖新镇扎根开建科技小院。建个院子不难,如何让农户信任,却让他头疼。恰在此时,养殖户方永宏也遇到了头疼的问题,蟹苗亩产只有两百斤,自己折腾了十来年,产量还是停在原地。
两个“头疼”的人碰到一起,成永旭向方永宏拍着胸脯保证,一年内给他亩产提高20%以上。
“一个大学教授还能比我会养蟹?”方永宏回忆起第一次和成永旭聊天的场景,“虽然他拍胸脯了,但我也不敢信啊!当时手里仅有的五十亩地可是我的命根子,不敢随便嚯嚯在别人手里,最后只敢拿出十亩按照成教授教的法子做。”
很快到了收获季,一年不到,亩产提高了30%!这让方永宏佩服得五体投地,随即把自己的地全部交给了成教授。“想高产,就得相信科学!”
崇明作为上海最大的农村地区,以1/5的陆域面积供给了上海1/3的地产农产品,可以说崇明的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上海的“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近年来,崇明也在积极通过农业科创支撑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崇明现在创建了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围绕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还联合市农科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组建了崇明农业科创联盟,目前这个联盟中已经在运行的有8大类、20项科技共建平台。”崇明区区长李峻介绍道,崇明还建设了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园,一体化提供农业科创资源、产业创新合作交流等服务,运行了农业科技小院、专家服务团等项目,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提供科技支撑。
“众人拾柴火焰高!”
抱团发力,集中资源打响崇明品牌
王庭峰是崇明岛上出了名的“蔬菜大咖”,驻扎崇明20多年,由他担任理事长的静捷合作社年产绿叶蔬菜9000余吨,全天候配送上海本地800多家门店、超市、电商平台,合作品牌方包括盒马鲜生、叮咚买菜、永辉超市、上海航天企业等。
2022年,随着崇明绿色农业加快转型升级,上海崇明蔬菜发展集团有限公顺势成立。王庭峰响应号召,携手40多家合作社加入蔬菜集团大家庭,出任董事长,全力推动崇明蔬菜产业向订单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入伙”后,王庭峰充分发挥静捷合作社的资源优势,通过提供种子等投入品,设定种植标准、制定全年计划、设置收购保底价等方式,进一步探索蔬菜订单农业模式,辐射带动合作社和农户种植面积5000余亩。
崇明区对农业品牌化发展高度重视,决心要全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很快,在政企联手下,崇明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统一标识“优农三兄弟”亮相。
“‘优农三兄弟’代表了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三岛的优质农产品,”崇明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龚霞说,“用好‘崇明+’农产品地理标志,实现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标识授权、统一包装样式、统一品牌推广。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全国各地都可以吃到生态岛‘优农三兄弟’的好产品。”
除了蔬菜集团,目前,崇明米业集团、崇明河蟹集团和崇明白山羊集团都已陆续成立,还有几家集团公司正在组建。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拧成一股绳,抱团发力,互帮互助,才能走得更远。各行业集团公司的相继成立,势必为崇明农业发展带来一派新气象。
崇明,地处长江生态廊道与沿江大通道交汇点,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不仅承担着为上海未来发展筑牢生态屏障的重大责任,更承担着为长江生态大保护等国家战略作贡献的使命。
如今的崇明,东海瀛洲生态岛,宜居乐土新典范。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崇明画卷,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