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是贯彻落实国家双碳“1+N”政策体系的关键责任主体,也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主体。“全国双碳一盘棋,中国城市在行动”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城市双碳指数2021—2022研究报告》,从气候雄心、低碳状态、排放趋势三个维度,对全国110个城市双碳行动进展态势进行系统评价。
《报告》评价结果显示,深圳名列榜首,成都和青岛进入前三,北京、宁波、武汉、厦门、昆明、上海和广州进入前十。宁波、盐城、江门和威海的得分相比上年度有较大升幅。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与上一年度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对比,110个城市指数总得分有所提升,显示在国家双碳政策体系的引导下,城市双碳行动取得新进展;但42个城市得分持平或下降,这表明,实现双碳目标必须持续付出艰苦努力。
分布式光伏加速发展,成为东中部能源转型新亮点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碳排放的主体。从全球来看,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80%,能源消耗量约占全球总量的67%—76%,碳排放量占71%—76%。我国城市碳排放占全国总量比重高达85%。“城市是贯彻落实国家双碳‘1+N’政策的关键责任主体。对重点城市开展双碳行动进展态势评价并给出行动建议,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有力举措。”马军说。
《报告》总结了本期参评城市在“双碳”行动中所取得的4个突出进展:
分布式光伏加速发展,成为东中部能源转型新亮点。2022年,我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5111万千瓦,占当年光伏新增装机的58%以上,连续两年超过集中式光伏,成为装机增长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类型。分布式光伏建设正由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向浙江、江苏、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扩展。分布式光伏的超常规发展,提高了110个城市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有助于缓解能源供给和消费错配矛盾,为东中部城市的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幅提高,提前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为524.9万台,在狭义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25.5%,增速达到85%。110个参评城市2022年新能源车平均渗透率为23.6%,相比2021年12.2%的平均渗透率,大幅增长9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前达到国家“十四五”规划20%渗透率的目标值。
110个参评城市减排趋势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碳排放强度来看,110个城市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平均下降21.7%,优于全国18.8%的下降幅度。部分城市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开始呈现脱钩趋势。110个城市的脱钩指数显示,43%的城市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强脱钩,31%的城市呈现弱脱钩,显示一批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转变,发展质量逐步得到提升。
坚持“全国一盘棋”,协同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双碳目标从全国整体来谋划,既不能搞齐步走、一刀切,也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中国城市双碳指数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室主任阳平坚表示,各地区应在“全国一盘棋”中找准自身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可再生能源相关产业带来的机遇,推进能源替代、工业脱碳、低碳建筑、交通和无废城市建设,扩展森林和海洋碳汇,协同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全国一盘棋’是1+N政策体系特别重要的原则,要分批次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表示,有必要从弱约束、弱激励转变到强约束、强激励,引导城市以更高的愿景,激发自主创新,形成先行先试的驱动力。他建议继续开展双碳指数评价,帮助城市把双碳工作落实好。
阳平坚代表课题组提出6点行动建议:
基于自身条件,明确碳达峰目标,力求协同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和增长,细化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引导各界合力推进。
促进分布式能源开发和应用,加速推进能源替代,同时在能源消费端推进电能替代,以此实现能源供应和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挖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推动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鼓励企业自主推进减污降碳技术研发应用,建立试点项目清单。
推动城市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推动新能源车和节能车更快得到普及。
规范城市能源和碳排放统计,加强信息披露制度。
以生活垃圾分类为抓手,助力居民生活绿色转型和零碳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