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的日子。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胜利”二字重逾千钧,两年零9个月的殊死较量,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对手说,是“谜一样的东方精神”打败了他们。
这样一组数据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空军作战飞机不足200架,飞行员在喷气式飞机上的平均训练时间不足20小时,无一人有空战经历;对手拥有15个空军联队,1200多架作战飞机,一半以上飞行员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飞行时间多在1000小时以上。这是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的一场战争。
在这样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情况下,靠什么打赢?分享两个故事。
长津湖战役中,零下4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59师177团2营6连全连125名官兵,保持战斗姿态趴在阵地上一天一夜,化作一座座晶莹的冰雕,战友们在战士宋阿毛身上发现了一页绝笔信: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上甘岭战役中,29师87团5连副班长薛志高在机动途中被敌人炮弹炸断左腿,不远处的王合良被炸伤了双眼,双目失明的王合良背起失去双腿的薛志高,断腿的指路,失明的前进,相互配合一体,继续坚持战斗。
长津湖、上甘岭……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地名,早已成为一个个闪亮的精神坐标。这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是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些精神,体现在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身上,体现在197653名志愿军烈士身上,体现在全体志愿军官兵身上。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这些精神,早已刻在一代代革命军人的基因里。血脉的传承,在历史和现实交错间,绽放荣耀的光芒。前不久全军基础训练现场会召开,81集团军某旅“松骨峰特功连”官兵现场展示了新课目;83集团军某旅“冰雕连”如今转型成为数字化部队,先后转战高原山地、大漠戈壁等多种复杂地域,担负实弹射击、对抗演习等高难高危任务;空军某部“上甘岭特功八连”官兵成为空降尖兵,在一次次演习中从天而降直击目标……70年来,广大官兵尤其是参战部队官兵把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转化为投身强军兴军的自觉行动。
这几天,长春的上空热闹非凡,“八一”跳伞队队员携党旗、国旗、军旗从天空一跃而下,拉开了2023年长春航空展的序幕。当运油—20、歼—20、歼—16“同框”,空中加油编队低空通场,观众席欢呼声不断。这早已不是当年作战飞机不足200架的人民空军,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比肩强国的先进武器。更让人欣喜的是,在场下,许多小朋友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眼睛一眨不眨看着天空呼啸而过的飞机,一段飞行员结束飞行后与小朋友击掌的视频感动了许多网友。希望通过这样的一幕,能在下一代的心中种下逐梦强军的种子,赓续比金石还要坚硬、比枪炮更有力量的信仰与精神。
今天,我们远离了硝烟战火,但仍面对风急浪高。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必将战无不胜、一往无前。
这正是:
保家卫国立丰碑,铮铮铁骨铸忠魂。
山河激荡英雄气,民族精神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