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点事做打发时间,一口气报了三四门课,在长大之后再体验“上兴趣班”的感觉;没有表演经验但很喜欢,下了班就在课堂上投入角色,找到“另一个自我”;想习得一技之长,以后可以多个发展路径……近来,每当夜幕降临,都有不少年轻人出没在上海市民艺术夜校。
和传统意义上补课的夜校不同,如今的夜校更多是兴趣的选择,多样的课程设计让人眼前一亮。声乐、戏剧、瑜伽、美妆、绘画、舞蹈……你能想到的艺术门类这里都有,还有不少非遗项目课程。不管来上课的初心是为了消磨时间还是丰富履历,丰富的课程选项里,总有一款适合。
花费不多,让“花小钱办大事”成为可能。以上海市民艺术夜校为例,课程分为春季班和秋季班,课程门类不同。花费并不高的价格,得到的却是有一定水准保证的师资、相对系统的训练、正儿八经的课程,对于初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来说,性价比很高。更何况,花点小钱,既能充实生活,又能增长技能,也是“投资自己”的一种表现。
对不少人来说,“夜校”用温暖和松弛感熨平了白天的褶皱。每周一课,通常在工作日晚上或周末,恰到好处的节奏让人得到调剂;在这里没有熟人,“社恐”也能得到解放;不用担心考试、竞争,化“要我学”为“我要学”,全然投入进自身兴趣。此外,因为来上课的都是“同好”,还可能结成跨越年龄、身份的全新友谊。“原来演错了也可以获得正反馈”“是‘无用之用’,也是全新体验”……抛开压力与烦恼,投入时间和精力,在这里你可以轻松获得“心流”体验。
学了课、省了钱、充盈了生活,“一举多得”之选让不少年轻人心动。如今,艺术夜校在上海16个区全覆盖、线上线下课程齐开、课程及招收学员数不断倍增,但仍需“拼手速”抢课。“火出圈”的夜校,让年轻人在繁忙工作之余有了新去处,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反映了年轻人对公共文化生活的一种真切向往和客观需求,也让人感受到城市文化建设深厚的土壤与活力。
也要看到,上夜校不只是一己选择,文化需求也远非只是小部分人的自娱自乐。在井喷式的观演观展热情里,在各类艺术视频屡屡破圈的社交平台上,在民间文艺团体的百花齐放中,我们能触摸到整个社会的文化脉动,感受到年轻人的文化需求和学习热情。
顺应这样的需求和热情,提供更多的平台、资源与机会,是社会大美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四川成都,文化馆新馆考虑到年轻人的需求,设计了街头艺术空间、黑匣子剧场、沉浸式体验厅等;广东东莞,针对“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4岁”的特点,举办“潮业态、潮音乐、潮非遗、潮生活”等活动……近些年,各地公共文化机构推出不少为年轻人打造的新场景、新举措,让更多年轻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休憩身心、轻松呼吸。当然,这不能单单依靠公共文化机构,还要借助社会力量、盘活社会资源,将其与公共文化阵地的服务进行有效嫁接。更好满足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向往,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充电、感悟艺术魅力、提升美育素养,关乎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
有人说,老年大学的意义在于揭示“30岁没完成的事情,50岁去做也来得及”。年轻人走进艺术夜校,或许正是相信“与其50岁时遗憾,不如30岁时去完成”。充实人生体验、加强学习充电,其实是终身课题,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什么时候也都不晚。
这正是:
“夜校”搭台,赢得青年真喜爱。
无论老少,文化生活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