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活动包括论坛新标识发布、专家委员会专家聘任、论坛成果报告、主题演讲、代表性项目展示等环节。
论坛主席、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总结了九个专场成果说,数字化赋能非遗、非遗进校园等提升了非遗在当下的影响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硕果累累,非遗和文旅的融合让非遗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人体验到非遗独特的魅力。一批批高质量发展的非遗项目展现出旺盛活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宏复在代表论坛组委会宣读了专家委员会成立的决定和专家名单后谈道,要进一步加强学术建设,定期举办学术研讨,常态化分享非遗领域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中国书画》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刘光认为,青年书法人才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要积极参与推进公共美育。
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文化代表苏旭表示,中国的人类非遗数量世界第一,成就来自不易,要继续加强非遗保护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晓英指出,要积极展开非遗价值评估,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张秀梅认为,要充分应用智能化手段对传统医药进行改造,为现代人提供健康生活的智慧工具。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艺术中国主编许柏成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重视画面、场景和叙事方式,提高国际观众的接受度。
北京乐器研究所研究员彭丽颖认为,复原古乐器比对研究多种古籍是基础,要利用好高科技手段进行创新。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寇学臣认为,要创新书法传承发展路径,建立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海南黎族非遗保护与再生设计研究、中英文系列短纪录片《万象中国》、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非遗活化展示及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成果、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等50个非遗项目作了展示;50篇论文入选《学术论文成果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