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专家说 | 两岸同胞应积极寻找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

柴逸扉    2023-07-10 09:08:19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日月谈工作室

“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大势不可挡,两岸交流合作、同胞越走越亲的意愿不可违。”在近日于浙江省湖州市举行的第九届两岸智库学术论坛上,全国台湾研究会秘书长陈峰表示,当前两岸关系处于重要节点,两岸学者要精准研判台海局势,为和平统一实践提供更加专业、更具视野、更有战略的智库意见。

本届论坛以“新发展格局下的两岸关系”为主题,由中国社科院台研所、全国台湾研究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数十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研讨,分享真知灼见,碰撞智慧火花。

维护台海稳定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最大公约数。支持和平,维护和平,塑造和平,才能引领两岸关系正确的发展方向。这其中,“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否定、诋毁“九二共识”,只会破坏两岸的政治互信,加剧台海的紧张。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指出,当前台海地区正在进行着分裂与反分裂、干涉与反干涉的尖锐较量。面对这样的态势,要坚定执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决策部署,坚决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保持战略自信、战略定力、战略主动。

“尽管民进党当局不断破坏两岸辛苦建立起来的交流秩序,但台湾民众希望以‘九二共识’作为基础开展两岸和平对话的比例依然很高,大多数台湾民众认为大陆民众对台湾是友善的。”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建民呼吁,两岸当前亟需全面恢复交流,找回温暖的“一家亲”感觉,并努力提升与巩固两岸政治互信。

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顾问张登及表示,面对复杂的台海形势,两岸同胞更应携手同心排除障碍,积极寻找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此过程中,两岸智库应共同探讨研究,如何让台海地区保持和平稳定,实现两岸同胞的安居乐业。

深化融合发展

“新时代新形势下,祖国大陆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为广大台湾同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迎来全新机遇。”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说,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才能有效联结共同利益,形成两岸命运共同体;才能有效化解误会分歧,增进两岸同胞共同认同;才能有效维护台海稳定,推进两岸和平统一。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这为台海和平繁荣注入了新动力,为两岸和平避战注入了新希望。

台湾经济研究院两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华升认为,经济融合是两岸融合最基础的部分,也是重要路径,能为两岸其他方面融合奠定物质条件、拓展机会。现阶段,两岸应推进并深化经贸联结,扩大交流互动,共同发展世界级一流产业,携手壮大两岸民众共建共享的中华民族经济。

“目前大陆已形成以‘31条’‘26条’‘11条’‘农林22条’等惠台利民政策措施为基点,以部门‘服务细则’为辅助点,以地方配套举措为施力点的全方位、多层次、联动式政策保障体系。这体现了祖国大陆造福台胞台企的真心诚意。”上海社科院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认为,下一步,推动融合发展立法、细化落实同等待遇,有助形成广阔稳定的制度空间,为更多台胞台企融入大陆发展提供更有力保障。

共创民族复兴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副院长严安林认为,历史与现实证明,中国大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牢牢掌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与主动权。“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康庄大道,民族复兴为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国家完全统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彭维学表示,新征程上,祖国大陆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岸融合发展一定能够不断创造新的发展奇迹,更好地造福两岸同胞,拉近相互之间的心灵距离,形成两岸命运共同体。

“当前两岸双方不仅要从基层做起,加快恢复各项交流,更要推动融合发展,让两岸社会从求同存异走向聚同化异。”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赵春山强调,台湾方面不应惧怕统一,而是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参与到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中,广泛参与两岸协商。台湾要有气魄和前瞻性眼光,秉持民族气节及民族大义,不能缺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让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四射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