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让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四射

人民日报社国际博物馆日系列融媒体报道精彩纷呈

张若涵    2023-07-04 17:42:44    《人民周刊》

2023年5月18日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人民日报》要闻4版刊发文章《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介绍了“我国博物馆不断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情况。人民日报社各融媒体工作室紧扣这一主题,推出了多种形式的作品,被多家新媒体平台与门户网站转载转发。

让文物“活”起来

人民日报微博在5月17日推出组图《被这些博物馆藏品笑到》,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情包形式介绍了5家博物馆的9种文物——“听到大瓜一脸震惊”陶塑人头像、“困到流泪”人首彩绘陶塑、“委屈巴巴需要哄”俳优俑等。当天,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视频《堪比表情包,这些博物馆藏品有点“皮”》,让网友用表情包的方式打开博物馆的神奇文物。截至5月20日,该视频浏览量在人民日报客户端超过200万次。两款作品以表情包的方式展现文物,在制造记忆点的同时,牢牢抓住了年轻用户的注意力。

2022年5月17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曾推出视频《今晚,博物馆开了一场演唱会》,将击鼓说唱俑、三星堆黄金面具、兵马俑等文物在博物馆中拟人化“演绎”说唱歌曲。2023年5月18日,新媒体中心推出新版“博物馆演唱会”《太嗨了!一起看博物馆“舞”林大会》,让青铜立人像、兵马俑、铜奔马等文物伴随歌曲节奏“跳舞”。该视频发布后在人民日报微信获得超过10万的阅读量,在人民日报客户端获得超过105万的播放量(数据截至5月20日)。有网友留言表示,视频展示了“强大深邃的中华传统文化”。

5月18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视频《当秦陵铜车马遇上国乐,一秒穿越》。视频通过演员表演和国风歌曲演绎的形式,介绍了我国秦代文物秦陵铜车马的背后故事。截至5月20日,该视频浏览量在人民日报客户端超过58万次。网友留言:“随着音乐穿越大秦,超赞。”

“互动+内容”讲述文物故事

5月18日,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博物中华!直播云游16家博物馆”活动,携手全国各大博物馆开展云端直播,内容涵盖“钟灵毓秀的地域文化”“百花齐放的艺术形式”“点石成金的古代工艺”“昌盛繁荣的故时古城”四个方面,吸引了超过160万微博网友和超过110万人民日报客户端用户参与。此外,活动中还推出互动游戏《万里寻宝》,带领网友沉浸式学习文物知识,在吸引网友关注的同时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

视频《想直奔“镇馆之宝”?请收好博物馆入坑指南》从“哪些博物馆值得去”“博物馆里什么值得看”“博物馆要怎么逛”三个方面介绍了博物馆的游览攻略。视频最后讲述了西周初年文物青铜器“何尊”的故事,并提及“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该文物,升华了主题,引发了网友参观博物馆的兴趣。截至5月20日,该视频浏览量在人民日报客户端超过30万次。

“人民网+”客户端联合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推出H5作品《看文物也要懂“数理化”?一起涨知识!》,汇集青花瓷上的“小黑斑”、三脚悬空的铜奔马、雁鱼铜灯和公道杯等文物,让网友通过每一次点击来发现文物中的“科技密码”并了解其中的物理、化学知识。产品中还增加了互动环节“哪些文物看起来像从现代‘穿越’来的?”,吸引众多网友参与讨论。

(《人民周刊》第10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江东|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一道正在挥写的必答题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