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厚植文化传承发展之根: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郑海鸥    2023-06-28 08:50:38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

6月25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厚植文化传承发展之根: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专家学者围绕“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内涵”“如何理解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重大意义”“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文艺界、传媒界应当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承担什么职责”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表示,我们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通过丰富价值内涵、完善表达形式、创新传播方式等,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更深入更广泛地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同频共振,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编辑宋合意谈道,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有助于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文明创造能力,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力量,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精神标识“形神兼备”,重在“形”,是中华文明的符号化表达;文化精髓“以神赋形”,重在“神”,是中华文明观念形态的精华,两者共同构成宏大而开放的谱系。而无论是提炼还是展示,无论是精品培育还是品牌打造、IP开发,都需要更好地传播,包括通过各种文艺形式传播、弘扬。“我们正在联合国内外有关机构,不断加大对文物、古籍、非遗等的研究与传播,通过发掘其精髓,提炼其精粹,形塑其标识,有效展示其独特的价值与文化魅力,并用好新技术、新平台进行创新性传播。”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说,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认同中华文明的重要举措,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扩大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需要深厚的学术滋养,考古学和历史研究可以帮助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把握中国历史的脉络,也应充分发挥历史考古的当代价值;文旅界可通过相关梳理和实践,更好地向国内、国际推广。

王震中、卜宪群、陈秋霖、朱凤瀚、张弛、魏坚、韩建业、雷兴山、袁广阔、何驽、徐良高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从考古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对理解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行了阐述。大家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首先要认清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文化精髓和精神标识。中国考古学的百年发展及其成就为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早期文化精髓和精神标识提供了大量新发现、新史料和新成果,有助于人们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周文彰、吴为山、冯双白、陈涌泉、王一川等来自诗词、美术、舞蹈、戏剧、文艺评论以及传媒界的专家学者结合各自领域的实践,阐述了对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思考。大家认为,文物和美术、戏曲、诗词、舞蹈等艺术形式是守护中华文化根脉的有效载体,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离不开将文艺资源和历史资源进行融会贯通,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同时,挖掘并展示其中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的内容。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型通俗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今日开播
下一篇: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书法学术活动举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