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种名为“剩菜盲盒”的新业态受到关注。其实,这并非真正售卖“剩菜”,而是指一些餐饮店铺将临期食品或者当日未售出的食品,以盲盒的形式、相对低廉的价格在专门的App或小程序上出售,寿司、轻食、面包、咖啡等应有尽有。
细察这种消费模式,商家折价卖出未售出的食品,减少了浪费和损耗;顾客得到了价格上的折扣,还体验到拆盲盒的乐趣;第三方平台通过运营技术有效连接了消费者和门店,从中赚取流量和佣金……可以说,既解决了痛点,也满足了需求,有其独到之处。
“剩菜盲盒”的出现,本质上和超市、菜市场打折类似,都是一种促销手段。不过,这种方式不仅打出性价比高这张牌,同时增加了盲盒经济的随机性和趣味性。与较为传统的打折促销活动相比,“剩菜盲盒”的商业运转链条上,有第三方平台的技术加持,将资源系统化整合,进行推广运营,形成规模效应,使买方和卖方都能“各得其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消费模式不仅是互联网时代精准匹配供需、减少资源浪费的一种尝试,也可能激发出新的商业机遇。
“剩菜盲盒”也将珍惜食物以及环保的理念传递给顾客和商家。打开一些相关的App、小程序,映入眼帘的就是“珍惜每一粒粮食”“粒粒不剩”这样入脑入心的标语,呼唤起我们心底里爱惜食物的念头。这种消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部分食物被浪费,赋予了消费者参与节约粮食行动、为社会做出一份小小的贡献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把良好的公益导向与新颖的营销方式有机结合,对大众的日常消费习惯和社会心理往往有潜移默化之功。
也要看到,这一形式还有一些有待规范、有待提升的方面。在一项“你会考虑购买剩菜盲盒吗”的互联网投票中,有34%的人选择“会,经济实惠”,47%的人选择了“不会,担心食品变质”,17%的人选择“犹豫,怕抽到不吃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于这一选择的疑虑,主要存在于安全性和口味两方面。如果消费者买到了口味不合的盲盒,也会有“二次浪费”的情况出现。更不用说,食品安全这根弦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口味可以“盲”,质量必须“明”;价格可以打折,安全绝不能打折。如何确保规范安全、保障好消费者权益,还需要更多思考和努力。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我国反食品浪费法已经施行两年有余,其中明确提出: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同时提倡个人应当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绿色的消费理念。其实,边角料食品也好,“剩菜盲盒”也罢,虽然推销的重点以及方式方法各有不同,但共通的发心都是勤俭和节约的美德。
小小一粒粮,却有千斤重。当前,反对食品浪费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杜绝舌尖上的浪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创新方式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在形式上走新、在结果上走实,就能更好让制止餐饮浪费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心。
这正是:
“剩菜盲盒”,开出节俭之花;
珍惜粮食,细水方能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