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和《2022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改善态势。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总体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核与辐射安全态势总体平稳。
我们身边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按照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和《2022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改善态势,年度改善目标顺利完成。
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十三五”以来可比数据已实现“七连降”。6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连续3年稳定达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9%,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首次降低到1%以内。
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实现“十三五”以来“七连升”;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农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夜间总达标率分别为96.0%、86.6%,同比分别上升0.6个百分点、3.7个百分点。
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59.6,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为“二类”,属良好,与2021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介绍,2022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已经实现“十连降”,连续2年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长江干流持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我们身边的天更蓝了、繁星闪烁,水更清了、鱼翔浅底,公园更多了、生态优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大家都有切身体会。”
今年1—4月,全国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7.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0.4%,同比下降4.7个百分点。“这说明,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难度明显加大。”蒋火华说,部分地区个别时段PM2.5问题依旧突出,水生态环境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局部地区生态破坏问题突出。
“总体来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还远没到喘口气、歇歇脚、松松劲的时候,必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环境质量改善的势头巩固住。”蒋火华表示。
海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
《2022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海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全国入海河流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主要用海区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介绍,1359个国家海洋水质监测点位的监测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保持改善趋势,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为81.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劣四类水质面积比例为8.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总体稳定,夏季符合一类标准的海域面积占比97.4%;综合治理攻坚战三大重点海域总体年均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63.0%,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
“十四五”期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在全国划定283个海湾,大力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王菊英说,2022年,283个海湾中,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超过85%的海湾为144个,其中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100%的海湾为111个。与2021年相比,90个海湾优良水质面积比例有所提升。
“监测也发现,局部近岸海域污染依然存在。”王菊英说,渤海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辽东湾、渤海湾等近岸海域存在劣四类水质,辽东湾、长江口等近岸海域存在重度富营养状态的情况。入海河流总氮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2022年入海河流断面总氮平均浓度为3.92毫克/升,同比上升8.9%。
王菊英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近岸海域、美丽海湾和微塑料监测工作,强化监测体系运行和质量管理,支撑美丽海湾建设和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
国家直接组织开展监测的大气、地表水等环境监测点位达1.1万余个
蒋火华表示,新时代十年,是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成效最显著的十年,实现了监测网络“全覆盖”、数据质量“大提升”、监测信息“快、实、新”。
国家直接组织开展监测的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等环境监测点位达1.1万余个,实现了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覆盖、重点流域全覆盖、省市交界全覆盖、管辖海域全覆盖。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初步建成,天上有卫星,空中有无人机,水里有监测船,地面有走航车,构建起守护祖国绿水青山的“监测天网”。
同时,我国基本完成省以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改革,全面完成国家和省级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及时满足公众对环境质量信息的需求,实时发布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信息,权威、高频、实用的监测数据成为要公共产品。
蒋火华表示,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提升监测基础能力、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应急监测能力,深化碳监测、水生态监测、新污染物监测、智慧监测,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监测数据质量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蒋火华表示,生态环境部一直坚持“保真”“打假”两手发力,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手段的质量监管,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个别地方依然存在人为干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弄虚作假行为。
“下一步,将持续打击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制定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重点工作计划,对人为干扰监测站点、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恶劣行为,坚决‘零容忍’,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蒋火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