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这份官方文件背后,藏着中国美食地图

李婕    2023-05-25 11:16:53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海叔聊经济工作室

先跟海妹一起来做个吃货“测验”——

进入5月,一年一度的“吃虾季”又红火开幕了,小龙虾您买哪儿的?荔枝新鲜上市,您挑哪个产地?

相信不少朋友心中有答案:要认准“龙虾之都”江苏盱眙、湖北潜江;青睐“中国荔乡”广东茂名。不仅是龙虾和荔枝,还有江苏阳澄湖大闸蟹、山东烟台苹果、云南野生菌、浙江杭州龙井茶、安徽黄山毛峰……一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的好味道总是让人印象深刻。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发布《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壮大传统优势食品产区规模并明确多项支持政策。咱“舌尖”的幸福更值得期待。

传统优势食品产区有哪些?

以大众熟知的饮品茶叶来说,目前中国已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西南红茶和特种茶等具有代表性的茶叶优势区域,生产集中度达到产业的80%以上。

此外,新疆番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海南胡椒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6%以上;云南食用野生菌产量在中国遥遥领先……一批优势食品产区在全国地位突出。

《意见》列出百余个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名单,涵盖米面制品、水产品、加工蔬菜、乳制品、调味品、白酒、饮料、制茶等13大类。其中既有广东茂名荔枝龙眼蜜源基地;宁夏、青海枸杞种植基地等家喻户晓的优势产区,也不乏湖南津市藠头种植基地;广东英德麻竹笋种植基地;吉林通化野生山葡萄种植基地等“颇显小众”的产区。产区名单一公布,不少网友笑称,“为‘吃货’提供了按图索骥的路线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滋养和催生了大批极具地方特色的‘舌尖上的美味’。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说。

为何强调传统优势食品产区?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绝大多数食品产品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是第一产业的直接下游,与农业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地方特色食品的原料大部分为某一特定区域内的优异、独特资源,是当地独有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能够推动各地传统饮食文化和加工工艺传承发展,保证地方特色食品‘原汁原味’。”

比如,宜昌蜜桔、秭归脐橙、清江椪柑——这是湖北宜昌市柑橘产业的三大招牌。宜昌当地培育柑橘历史悠久,根据去年的数据,全国大概每10颗柑橘,就有一颗产自这里。宜昌柑橘果实不仅供鲜食,还制成罐头、果汁,全国最大的橘瓣罐头加工基地也在此落户。

在秭归常能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些当地农户是三峡移民,当年搬家时,许多上山的平板车上装的不是家电家具,而是脐橙树。去年7月,当地一度进入少水时节,为了让脐橙树及时“喝饱水”,农民们夜里打着手电筒,在长江边架起钢管,引水灌溉;临近入冬,大家又为树干包上塑料薄膜,防寒保暖…

天时、地利、人和,曾共同为传统优势食品产区的形成打下基础。近年来,随着食品工业快速发展,政策越来越发挥显著作用。

传统优势食品产区未来要建成什么样?

“到2025年,传统优势食品产区规模不断壮大,地域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展”“培育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传统优势食品产区”——《意见》提出明确目标。

相关部门已经明确了多种举措,包括丰富原料品种、建设原料供应基地、强化利益联结机制等。比如,鼓励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以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稳定的协作关系,让农民共享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实践中,一些地方已经展开多种形式的探索。比如,近期,湖北省秭归县郭家坝镇王家岭村迎来“盒马村”的新身份,进一步推进与新零售平台盒马的深入合作,从种植、采收到品控、物流等每个环节都实施标准化、数字化。

瞄准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建设,不少地方和行业也已明确了具体举措。比如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提出加强现代茶叶生产原料基地建设,进行品种改良和茶叶种植管理,加速推进高标准茶叶生产基地覆盖率提升;江苏明确推动盱眙小龙虾、阳澄湖大闸蟹、洞庭湖碧螺春茶等种养殖基地加强原料品种培育、资源保护利用,打造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

不少专家认为,通过传统优势食品产区的培育,有利于形成以地方食品产业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江东|总书记回信了!上海这样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