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点开微信“跳一跳”、地铁上来一局“羊了个羊”、熬夜“合成大西瓜”……当下,各类小游戏产品凭借无需下载、即点即玩、体验轻便的特点,赢得了越来越多用户的喜爱。但在小游戏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有些玩家却表示被其中过度泛滥、良莠不齐的广告劝退,“一分钟弹出3个广告”“不看广告就无法通关”“点开广告发现是虚假宣传”……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游戏体验,甚至涉嫌欺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小游戏是以小程序为载体的游戏产品形态,盈利模式具有双重出售属性:既将游戏产品出售给终端消费者,以游戏内购形式盈利;也将消费者的时间与注意力作为产品售卖给广告商,以广告形式变现。目前,多数小游戏难以通过游戏内“道具收费”的方式获利,广告收费便成为其主要的盈利模式,催生出平台与开发商对内嵌广告的庞大需求。同时,伴随小游戏商业规模的扩大,玩家数达到数亿级别,带来了新的流量红利,更低的投放标准和更快的见效链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广告商进入,带来海量的广告内容。供需两端的相同诉求推动着小游戏广告市场不断扩大,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小游戏广告变现收入预期在260亿元以上。
小游戏通过内嵌广告获利,这种变现方式本身并无问题。只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在合法合规、合理有度的基础上进行广告投放,就能够实现游戏增收与用户体验的双赢。但是在市场的快速扩张中,广告投放却频频出现了过度广告、虚假广告等问题。有的小游戏广告泛滥,各种套路满满。打开游戏,不仅有开局广告、悬浮广告、底部广告,在游戏过程中还会不时有弹窗广告、插屏广告、道具广告,不仅影响整体画面观感,也容易打乱游戏节奏,导致操作失误。一些小游戏为了获得更高的广告点击率与播放量,还会刻意提高游戏关卡难度,必须观看广告才能获得关键道具与通关提示,而这些广告多有10—30秒的观看时长要求,一旦退出便必须重新观看,很可能出现“游戏1分钟、广告30秒”的情况。此外,广告关闭键过小、被刻意隐藏等现象也饱受诟病,用户在关闭时如果误触广告页面,便会自动跳转至APP下载页面,让人防不胜防。这些眼花缭乱的广告模式虽然能够提升广告打开率、延长游戏时长,但也消耗着玩家热情、削弱了游戏快感、降低了用户粘性,长期而言会劣币驱逐良币,不利于产品和行业发展。
与此同时,有的小游戏广告不乏夸大宣传、诱导消费、低俗媚俗、货不对板等问题。比如,有的广告邀请免费体验产品但捆绑二次销售;有的广告内容包含不良信息,角色穿着暴露、姿态挑逗,宣传语打“擦边球”;也有的玩家根据广告指引,下载注册贷款APP……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上述案例不仅牺牲用户体验感,更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小游戏体量虽小,但管理不能“短平快”;市场虽新,发展却必须谋长远。针对广告投放存在的各类问题,平台方、开发商和监管部门需要合力共治,健全广告内容管理规范,完善信息筛选、编辑、推送等工作流程。比如,应用商店与渠道平台有责任完善上线规则,严格广告准入,提前过滤不良信息。再如,游戏开发商有义务科学规划推送频次,合理安排广告内容、时长和展示方式;监管部门有必要加强监督指导,及时下架并处罚问题广告与相应主体,提升违法违规成本。玩家是游戏的最终消费者,也是广告投放的目标对象,对这样的情况,也需要时刻保持一双“慧眼”。
小游戏以简单的玩法、易上手的操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剂调味品,给玩家带来“简单的快乐”。而过度广告、问题广告却成为一种“视听污染”,虽然能创造短期收益,但势必会破坏产品形象与用户感受。若想长红常新而不昙花一现,便不能只顾牟利“竭泽而渔”。只有树立尊重用户、尊重市场的意识,拓宽营收渠道,加强自律、规范投放,方能让小游戏越来越好玩,用户越来越爱玩。
这正是:
游戏好玩难释手,广告乱象劝退走。
行业自律强监管,持续发展方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