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示范性软件学院二十周年建设成果交流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从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看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大会在示范性软件学院改革建设二十周年回顾视频中拉开序幕,会议由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卢苇主持。
致辞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表示,示范性软件学院二十年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软件人才培养制度之路,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希望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和软件学院能够团结起来,进一步凝练和总结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回顾了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创建和发展历程,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验区,示范性软件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中国式的软件人才培养新范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廖湘科在致辞中表示,示范性软件学院肩负着高等教育改革探索的使命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产教融合,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软件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吕卫锋在致辞中强调,示范性软件学院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先行者,更是新工科的探路者。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历程,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和案例,至今已累计为我国软件产业培养了数十万的专业人才,为软件产业的高端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主题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孙家广,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教授分别围绕《示范性软件学院初创与发展》《示范性软件学院办学经验及其给新时代新工科建设带来的启示》进行了发言。
软件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要实现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迫切要求加快软件人才的培养。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2001年12月教育部与原国家计委批准35所高校成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2003年增至37所,2014年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成立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秘书处设在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据了解,经过二十年改革与实践,37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软件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提出了“育人为本、能力为重、面向产业、走向世界”的教育理念,创建了“人才培养新目标、课程设置新机制、师资队伍新结构、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产教深度融合、专业交叉融合、中外协同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途径,创建了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高层次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一大批教学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