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项目、当咖啡师、网络就业……近年来,残疾人就业发展情况如何,各地开展了什么样的探索实践,有哪些令人关注的新动态、新变化?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共同在京发布了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截至2022年底,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905.5万人。
今天是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翻开《蓝皮书》,让我们一起来看残疾人就业发展情况↓
相关政策持续出台
为扩大残疾人就业面、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中共中央组织部等7部门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意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关于扶持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持续出台,将残疾人纳入就业政策体系覆盖范围。
就业措施不断创新
一方面,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另一方面,拓展就业渠道,扩大残疾人就业面。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各地构建残疾人扶贫基地4581个,推动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和手工业,有效实现残疾人就业创业。截至2020年底,各地共设立2000多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涉及2000多个非遗项目。制定《关于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意见》,大力促进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实现就业。
就业质量逐渐提升
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残疾人就业稳定发展,就业质量逐步提升。截至2022年底,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905.5万人。另据2017—2021年残疾人就业统计分析,知识技术型就业岗位数量在逐渐增加,劳动密集型就业岗位数量在逐渐减少。其中,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及公益岗位等3项就业人数的占比由11.88%上升到13.99%,上升了2.11个百分点;农村养殖与灵活就业人数的占比由79.1%下降到77.2%,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
各地结合实际开展探索实践
积极推进残疾人非遗项目就业工作。上海市残联积极创新培训形式,引导非遗传承工作室通过项目化的运作,对残疾人开展非遗技能培训。残疾人的作品在这些工作坊里摆卖,工作坊拿到订单后会优先派给残疾人,有些优秀作品还成了进博会的展品。
深度探索职业重建服务,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广州市合木残障公益创新中心为代表的社会组织通过引入职业重建服务,成功开发了盲人就业的新岗位——视障咖啡师,并成立了社会企业“手心咖啡”为视障人士提供工作岗位。
打造综合性就业创业基地带动残疾人就业。集善乐业残疾人网络就业(甘肃张掖)综合基地位于张掖市甘州区,集培训区、就业区、康复训练区、心理咨询师等于一体,且配有无障碍设施,免费为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尝试与企业合作为通过培训考核的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残疾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蓝皮书》指出,在传统的劳动力市场模式下,在劳动密集型或者面对面配合密集型的工作环境下,残疾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较低。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残疾人就业形式重塑的可能性。数字经济带动服务业迅猛发展,催生出大批新兴服务业岗位,使相关行业吸纳就业能力快速提升,增加了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机会。对于残疾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受教育水平较高,更容易掌握互联网相关的技能,这也为他们在数字经济中实现就业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