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危害严重,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毫无来由的一段话、一张截图、一个视频,配之以夸张的描述、耸动的标题,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流量,引发大量关注。一段时间后事实真相浮出水面,但要想消除不实信息已经造成的危害和恶劣影响,需要付出成倍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谣言为何在互联网上屡屡出现?近期,公安部公布的一批打击整治网络谣言案例能为我们认识网络谣言的产生提供镜鉴:
——江西曹某某为吸粉引流,在网络平台频繁发布“胡鑫宇尸体是假的”“胡鑫宇家属被公安机关抓获”等谣言信息。江西联合工作专班通报调查情况后,曹某某仍然罔顾事实,持续编造传播相关谣言,并为博取关注携粉丝前往铅山县致远中学旁开启直播,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2023年5月,上海孟某、张某某等人为博取关注,在网络平台编造发布“上海某幼儿园有3名女教师卖淫被抓”谣言信息。相关谣言信息被大量转发扩散,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这些案例都具有典型意义。前者围绕社会高度关注的胡鑫宇失踪案编造不实信息,甚至通过直播等手段扩大影响力,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后者有自媒体为吸粉引流,通过AI软件加工生成不实文章,产生严重不良社会影响。
信任是一个社会宝贵的公共资产,而信任的建立和维护都要付出长期的努力,绝不容许网络谣言动摇诚信社会的基石。一些谣言伪装成生活资讯,打着“温馨提示”的幌子通过网络传播;有的谣言穿着所谓“冷知识”“小技巧”的“马甲”,以科普的名义传播伪科学。尤其是在社会热点事件中,造谣者严重混淆视听,污染网络空间生态,必须依法严厉打击。
无利不起早。造谣者之所以处心积虑、颠倒是非,无非是为了非法牟利。为了显示自己知道得多,有些人不惜捕风捉影、添油加醋,故意混淆时间地点、故事主体人物,只为让谣言有更大的传播力。更有甚者,凭借“脑补”杜撰,凭空捏造“小作文”,肆意编造影响社会治理和谐稳定的不良信息,目的是“博取关注”“博取流量”,赚取平台补贴、增加广告收入和带货牟利。
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要“打七寸”,切实斩断其源头。对于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实施者,对于借热点事件造谣引流、非法牟利的“网络水军”团伙,对于网络谣言问题突出的互联网企业和违法违规网络账号,要发现一个依法严厉打击一个,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让造谣传谣者付出应有代价。
网络时代,每个普通网民都是信息传播的节点。很多时候造谣者正是抓住网友的猎奇心理和焦虑心态,使之转化为谣言传播的助推力。权威部门及时发声,广大网民进一步提升信息甄别能力,不随意转发、扩散来源不明、未经证实的信息,才能进一步压缩网络谣言滋生的空间,共同维护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