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非遗数字化专场在北京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论坛主席、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表示,非遗数字化在推动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上正发挥着积极作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的推陈出新,正赋能非遗。然而,由于非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数据采集和模型构建等方面仍面临很大的挑战。
论坛联合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晓英教授指出,我国非遗数据具有来源多样、形式异构、标准不一、存储位置分散等特点,需要通过智慧数据资源建设为非遗数据配备感知、连接、融合、交互的智慧,实现非遗价值的升华。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吴斌长期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挖掘中国古诗词大数据,他认为基于多模态时序知识图谱构建与机器学习技术的研究对非遗数字化具有重要意义。论坛副主席、万方数据公司研究员张秀梅详细阐述了如何从数据采集、特征分析、模型构建、应用场景开发和效果评估等方面搭建非遗数字孪生系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刘耀分享了在非遗传统医药古籍数字化方面的实践经验。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展示了非遗数字化在传统音乐、数字博物馆、地方非遗特色挖掘、非遗IP打造等方面的多项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