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厦门马拉松开跑,环岛赛道吸引21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名跑者;4月16日,北京半程马拉松、上海半程马拉松、郑开马拉松等多场比赛同日开场……春光融融里,多地马拉松赛事重启,呈现全面回归态势。
《2023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工作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共备案133场路跑赛事,其中全马赛事61场,半马及其他项目72场,涉及26个省级行政区。比赛陆续开跑、“跑马经济”逐渐复苏,体现了各地对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视。武汉马拉松推出赛前退出机制、多项清凉降温举措、全面医疗保障等措施,以精细化服务确保赛事安全有序;成都双遗马拉松保持“不抽签、不设成绩门槛”原则,采用分时、分区起跑方式,既保证了赛事竞技性,也提升了大众参与度……组织单位和管理部门多措并举、多点发力,不断提升选手参赛体验,助力跑出全民健身发展加速度。
在很大程度上,跑马就是“跑城”。42.195公里,既是马拉松比赛全程的距离,也是一段感受地方文化、城市底蕴的悦心之旅。除了在医疗救援、志愿服务等赛事保障上下功夫,如今越来越多地区开始将马拉松与推广城市形象相结合,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赛事。比如,苏州以赛道串联金鸡湖、大运河等景点商圈,沿途安排昆曲、评弹表演,让各地跑者在比赛中感受姑苏文化、细品古韵今风。宁夏黄河金岸(吴忠)马拉松以“黄河春来”为主题,突出黄河生态旅游、早茶美食文化等亮点,推出特色产业展区、设计“八宝茶盖碗”奖牌、发放免费旅游券,展现城市特色。以“体育+”为抓手,推动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连接起城与人,让马拉松更亲民,成为城市的一张闪亮名片。
需要指出的是,举办马拉松,不是为了办赛而办赛,最重要的是满足人们对强健身体的向往。正因此,赛事主办方不能只看到马拉松诸多的正向附加效应,而忽略了对群众健身意愿增长规模的基本预判,以及基于城市组织、承载能力的科学评估。现实中,一些马拉松赛事出现过动员跑友参赛才能勉强运转,或者组织混乱、补给不力、影响群众生活等问题。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定位,根据城市实际情况确定办赛规模、等级,形成完善的服务保障链条,才能打造高质量的赛事活动,更好发挥马拉松对全民健身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或是推广5公里、10公里、接力赛、团体赛等比赛形态,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品牌赛事;或是推广免费培训,帮助跑友培养科学合理的参赛习惯,降低比赛中受伤或发生意外的可能性。近年来各地的一些创新实践启示我们,比赛的主体是跑者,要更符合人们参与体育运动、丰富生活品质的需求。不盲目跟风,通过差异化定位、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提供更优质的路跑赛事,才能获得广大跑友的认可,让运动流量变发展“留量”,实现推广全民健身与促进城市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