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北京召开全国托育服务工作推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表示,我国托育服务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逐步建立完善,托育服务供给取得积极进展,幼有所育得到缓解。2020—2023年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约36亿元,新建48个地市级以上托育综合服务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命名河北省石家庄市等33个城市(区)为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会议现场为首批33个示范城市代表进行了授牌,部分城市代表进行了经验交流与分享。
江苏连续4年将新增普惠托育机构作为民生实事,建成省级示范托育机构91家;浙江以育儿友好省建设为统领,率先启动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建成“浙有善育”智慧托育应用系统……各地坚持普惠优先,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扩大托育服务多元化供给,积极满足群众托育服务需求。
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托育机构约7.5万家,提供托位约350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约2.5个,基本完成“十四五”规划年度任务。
调查显示,城市中超过1/3的家庭有托育需求,但有效供给仍然不足。于学军表示,示范城市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做法,要坚持突出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深化示范城市创建活动,不断提升托育服务整体水平。
据介绍,示范城市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和群众送托需求,发展社区托育、用人单位托育、家庭托育、幼儿园托班等多种形式,并推动医育结合、智慧托育等新业态,强化人才培育,促进托育服务提质增效。例如,成都市探索医育结合新模式,从基层医疗机构选派素质高且熟悉婴幼儿卫生保健知识与技能的医务人员担任托育机构健康管理员;济南市研发济南智慧托育信息平台,将机构管理、日程安排、营养膳食等各个环节贯通,提高服务效率;柳州市推动医疗机构与职业院校开展托育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市7所院校每年培养托育人才1100余名。
此外,多个城市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管服务,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对托育服务实施常态化监测,消除风险隐患。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托育服务行业规范发展,让广大送托家庭放心、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