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互联网平台出现“停更潮”的消息,引起关注。经进一步调查发现,这次停更的范围不大,“停更潮”的说法有夸大之嫌。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网友发现,在用户生产内容的互联网平台上,一些自己关注的博主、账号减少了更新频次,甚至有的渐渐停更。
尽管给出的理由各不相同,但很多选择停更的博主都提到了一项原因——赚不到钱。有人直言:“养不活团队”“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这样看,所谓“停更潮”的说法或许值得商榷,但做内容“赚钱难”确实为真。一方面,互联网上的作品和生产者数量都在稳步增长:据统计,去年某互联网视频平台的月均活跃内容创作者数量同比增长45.2%,月均内容投稿视频量同比增长58.8%。但另一方面,一些互联网平台出于“降本增效”的考虑,开始减少对创作者的补贴金额。僧多粥少,收益下滑在所难免。
除了补贴的减少,平台内容创作生态的变化,也是导致博主停更的重要原因。在互联网平台上,作品的流量既是消费者选取内容的坐标系,也是广告商投放广告的风向标,更是平台自身发展的重要参考数据。但现实中,有的平台对高质量的深度作品与低质量的娱乐性作品不做区别推送,导致传播性差、制作成本高的深度作品无法获得足够的关注。有的平台此前依靠编辑推荐和用户订阅两个机制分发信息,但随着算法推荐的大量使用,一些低质内容靠标签蚕食流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凡此种种,既给用户带来困扰,也让优质内容生产者难以为继,更对内容平台的发展不利。
长期以来,一些内容创作者出于兴趣和热爱,自发生产和上传高质量作品,繁荣了互联网内容生态。但对不少创作者而言,内容生产不仅是一项爱好,更是一份工作,收入是他们创作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果努力没有回报,再强烈的热爱,也有“电量不足”的一天。如何让高质量的作品获得关注、实现盈利,是内容生产者和互联网平台都需要研究的课题。
当下,除了获取平台补贴,商业广告费是自媒体内容生产者的重要收入来源。为了提高广告的受众接受程度,有些创作者将产品推介融入到具有自身风格的视频或者图文中,通过情景演绎、场景设定制作出具有原创性的广告;有些博主在平日内容发布过程中与用户拉近了距离,建立了信任,使用户更容易接受广告传递的信息;有的广告解说语言诙谐、互动性强,引起网友的兴趣,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事实证明,只要坚持不懈创作优质内容,巧妙平衡增收盈利和用户体验,内容创作者仍然拥有不少机会和发展空间。
内容生产离不开商业的支撑,而商业的本质是共赢。数字技术改变了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一些传统媒体营收受到冲击。有的媒体尝试在电商平台上打开盈利空间,有的媒体则探索“知识付费”的新模式,收获了一大批“铁粉”。这说明,好的商业模式,既能满足网友对优质内容的消费需求,也能让内容创作者实现盈利。
当下,互利网内容行业正处在转型和调整的十字路口,新的商业模式呼之欲出。平台到底要不要接纳贴片广告?如何打破粉丝圈层?怎样限制内容创作头部效应,为更多创作者提供展示的机会?很多现实问题,都有赖于相关从业者的探索,也值得引起我们的持续关注。
这正是:
行业竞争正酣,内容变现渐难。
创新商业模式,共赢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