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清朗网络祭扫空间,让清明更文明 | 人民锐见

周山吟    2023-04-11 14:14:19    人民日报评论

中华英烈网发起“清明祭英烈”活动,网民纷纷“献花”、留言缅怀革命先烈;天津市数字社会综合应用平台上线清明专区,一点手机就能在网上“扫墓”……清明时节,不少人通过网络悼念先人,遥寄哀思。据统计,今年各地殡葬服务机构开通网络祭扫平台1414个;4月1日—5日,全国共有551.17万人次选择网络方式祭扫。用网上祭奠代替现场扫墓,真挚的情感、新颖的形式,体现了节俭、环保的文明祭扫新风。

或建立“纪念馆”,或“点燃”一炷香,网络祭扫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祭奠亲友提供了方便。不过,由于审核不严格、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部分网络平台还存在一些违法违规问题。有的没有落实实名认证,用户可以随意立网碑、建网墓;有的设置“香火”排行榜、“孝子”排行榜等刺激用户消费,或通过抽成鼓励发展下线、诱导消费;有的泄露、销售用户个人信息,赚到了钱就跑路……网络祭扫平台上发生的种种乱象,有悖于健康、文明的网络祭扫氛围,更可能损害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权利,必须进行整治。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站平台也不该是道德洼地、法律飞地。不久前,中央网信办、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祭扫秩序 倡导文明新风尚的通知》,明确指出网络祭扫平台不得巧设名目收取高额服务费、售卖豪宅文玩等导向不良网络纪念品,严禁设置“香火”排行榜等诱导充值的功能。平台应依法依约规范祭扫流程管理,严管页面生态,优化访问和举报功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于网络祭扫,目前还缺乏可操作的具体规范,未来还需在相关法规中,增设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平台责任。从严处置违法违规信息和账号,不断完善属地服务,定能有效抵制网络祭扫歪风邪气,确保网络祭扫始终在正确轨道上开展。

也要看到,祭奠除了包含礼敬、怀念之意,本质上还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无论采用什么形式,不管在哪儿祭奠,最重要的是能充分表达感恩之心、思念之情。可以说,把慎终追远的心意尽到了,就是对先人、逝者的最好缅怀。近年来,越来越多人选择海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方式,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在自然延续。有的地方推出网络代祭扫活动,为群众开展代祭扫、“云祭扫”等志愿服务,送达来自远方的思念。有的地方推广绿化植树、踏青遥祭等多种祭扫纪念方式,将纪念逝者与弘扬家训家风、丰富精神生活有机结合。无论是个人选择,还是部门倡导,种种行为体现了绿色低碳、文明平安的现代祭扫理念,让传统节日得以焕发时代气象。

寄托哀思,贵在“清明”,重在心意。心怀崇敬、祭之以情,争做文明祭扫的宣传者、推动者、践行者,定能让追思情更浓、清明更“清明”。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交响组曲《冰雪相约》在京再次奏响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