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成不久的“数字书房”里,村民们在家门口开启了智能化的数字阅读;建好的沿溪绿道和庭院,让村庄成为了“大花园”;茶园里不仅用上了数字化技术,实现立体管理,还办起了电商直播,让好风物卖出好价钱……
如果不说,你很难想象,这些就发生在有着六百余年历史的古村里。
沿着丽水松阳的母亲河松阴溪顺流而下,行至象溪镇西侧,在其与两大支流交汇处所在谷地之中,有着名为雅溪口的古村:长龙般的龙丽高速高速公路旁,倏忽闪过的是一条条石板小径。往村中走去,马路两旁,一侧是清新秀丽、干净整洁的新民居,另一侧则是一幢幢饱经沧桑、历史底蕴浓厚的老屋。
历史与现代,在雅溪口巧妙结合的同时,依旧脉络分明。
村庄格局亦如是。从高空俯瞰,岭上森林岭下田,河水、公路、桥梁将村庄合围。村庄周围森林密布,远山层峦叠嶂,翠绿的山林中飞鸟自在地翱翔。村边的河水缓缓流淌,绿油油的农田错落有致地环绕在老屋的外侧。
村庄宛若船形,村中有周、施、徐三大姓氏,村民据此,以横贯南北的巷弄为界,形成了三个聚居区块,分别对应着船头、船舱、船尾。说来也奇,因为先祖认为打井会破坏山水,如同在船上打洞,会将船体凿穿,古村之内难见古井。
徐氏家族建筑群沿街以“前店后居”为主,周氏家族建筑群沿江而建,注重室内装饰,施氏家族建筑群形制不拘,自由灵活。临水一侧,300多米的古驿道穿村而过,民居、宗祠、香火堂、商铺、当铺、旅社、驿站、学堂、拳馆、民国乡公所等明清至民国期间的古建筑群坐落于此。
如今这里存有明清古建筑35幢,县级历史文化建筑及文保点31处。尤其是建于清乾隆八年(1732)的夫人庙,一年四季香火萦绕,祭祀不断,庙后的岩石中还有二眼泉水,甘甜清冽,掬手可饮,当地人称“龙眼泉”。
江山留胜迹,往来成古今。繁多的古建筑背后,是道不尽的兴衰过往。
雅溪口村曾被称为“五尺口”,也是著名的“滨水古商埠”。建村时间可上溯至元朝至正丁未年(1367),是时,先祖徐广一随其叔叔从吕潭迁至五尺口定居,至今有655年。
绵延不断的山林有着丰裕的木材资源,片片良田让农业发展有了沃土,官道经过及水路、陆路方便快捷,让商业发展也风起云涌……雅溪口自此人丁兴旺,贩鱼、砍柴、贩柴、种谷的人落居于此,形成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滨水古商埠”是对古时雅溪口最好的称呼。沿江两岸的粮油行、杂货行、丝绸行、山货行,烟草行、茶叶行等各色店铺林立,一时间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人来船往。
自从松阴溪航运衰落后,雅溪口也失去了发展的机遇,昔日喧嚣的码头逐渐人迹罕至,村子被野草占据,璀璨的明珠光芒不再。如今,这里的村民不过百余人,大片的山地似乎也在制约着村庄的发展。
怎么办?惟有破旧立新。
“过去,村里垃圾遍地,杂草丛生。路面坑洼不说,还到处是断头路,电线拉得像蜘蛛网。现在,农家小院家家干净整洁。”村民周景芳新宅宽敞明亮,说起今昔变化,他感慨万千。
此前,村里经济基础薄弱,公共设施破旧,老宅也年久失修,村庄显得荒凉不堪。“古建筑是我们村庄的宝贵财富,必须保护利用好。”村党支部书记留益浪说。
近年来,该村借着“拯救老屋”和传统村落保护的东风,在做好老屋改造,保存好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更将村里的整体环境提升纳入了工作重点。
如今,雅溪口将空闲边角地块充分盘活,用桂花、海棠、紫玉兰、罗汉松等18种近万株苗木点缀起乡村。同时,作为“科技支撑共同富裕试点村”,这里在充分盘活古建筑资源的基础上,开始建绿道、造景观,一排排新式民居在老民居的对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不仅如此,好风景带来好“钱景”:游客和创业者多了起来,各色民宿办了起来,直播电商如火如荼,“数字书房”也落地于此……雅溪口的村民们富了口袋,也充实了脑袋。
问君何栖雅溪口,笑而不答心自闲。天井上的青石经多年洗刷,越发锃亮;稻田边上的紫薇花低头弯腰,像往日一样笑迎四方来客;粉红色的花簇与金色的稻田交相辉映,映出旖旎风光。六百多年的古村,在变,又没变。
时光流转,岁月如流,曾经繁华已成过往,但山石记得,树木记得,这里的人也记得。瑶草一何碧,春入雅溪口。片片水田里飞入几只白鹭,棵棵树木上黄鹂唱起了歌儿:看,雅溪口又是气象万千!(贾万里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