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江苏昆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地球一小时”中国区主场城市活动在昆山举办。其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城市”论坛围绕建设气候友好城市和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等议题,邀请城市管理者、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企业家,共同探讨可持续城市建设面临的形势、存在的挑战、积累的经验及未来创新解决方案。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公众参与,大力传播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进行广泛社会动员,积极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努力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田成川表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数字碳中和是低碳转型的一种创新方式,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可行性。“碳普惠合作网络是数字化框架下的机制创新,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接受。个人数字碳账本是数字碳中和实践的经典案例,在多个城市落地并有逐步发展的趋势。我们将积极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发挥互联网技术与资源优势,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说。
气候金融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解决方案。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气候专家吕学都建议,建设气候友好城市,可以制定有助于推进实施气候金融的政策体系,开发与气候效益挂钩的气候投融资创新产品,采用数字化平台促进低碳技术投资。
“建设气候友好城市,必须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减排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清陶(昆山)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清陶研究院院长何泓材表示,“交通工具的电动化是直接有效的减碳方向。未来需要以整个电力能源领域的低碳化为前提,通过政策引导交通运输结构低碳化,从而达到良好的减排效果。”
推动城市的低碳转型,不仅能带来降耗,更关键的是能推动新技术的创新、新产业的迭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英国儿童基金会副首席代表刘强建议:“低碳城市建设需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城市特点的低碳转型措施。要加强创新引领,在园区、企业探索形成以零碳、低碳为引领的产业链、供应链。要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信息的分享交流与务实合作。”
企业设立科学碳目标对建设气候友好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京东方、蔚来等企业已经作出了科学碳目标承诺,京东物流成为全国首家设立科学碳目标的物流企业。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刘子超表示,将持续推进低碳发展和减排,打造低碳管理体系,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基础。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中国代表处主任周卫东表示,企业在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任重道远。“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到企业战略层面,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行动的协同增效,积极同利益相关方展开合作,深化生物多样性全球交流。”
当天晚8点,“地球一小时”熄灯仪式在昆山当代昆剧院举办。正在执行空间站任务的英雄航天员费俊龙从太空发来视频致辞,对活动的举办表示祝贺。他说:“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从太空俯瞰地球,她是一颗多彩多姿的蓝色星球,晶莹剔透又脆弱孤单。希望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共同建设好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中华环保联合会,江苏省、四川省生态环境部门,和能链控股、正和生态、现代牧业的企业代表,共同启动了“我为地球献出一小时”大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实践,并传递决心、行动与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