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水果产业快速发展,市场上日益增多的各种本土水果、进口水果,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增强了大众舌尖上的幸福感。尤其是一些特色水果,比如智利车厘子、玫珑蜜瓜、进口榴莲等,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然而,一些商家看到了特色水果市场的巨大商机,以过度包装、弄虚作假等方式牟利,相关现象应当引起重视。
分析商家的营销手段,有的通过精致的外包装抬高水果售价,或者贴上假冒的进口标签,让人误以为是进口水果。有的以次充好,将消费者难以识别的劣质产品混入其中。对于外观有明显缺陷、不太好在传统渠道销售的残次品,则会通过电商渠道转嫁给消费者。还有的在运输环节做文章,往箱内的纸板隔层填入石灰等物质增重,营造果品足量的假象。种种套路,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体验,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对于确实优质的特色水果,或是为了尝口新鲜,或是为了送人显得更体面,总会有目标客户群体愿意为高品质埋单。商家根据自身发展定位、结合市场行情,给水果合理定价,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打着卖高价水果的幌子,钻市场监管的空子,欺骗和误导消费者,那显然是走错了商道。不仅无法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从长远看,还有可能扰乱市场秩序,对同行构成不正当竞争,不利于水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乐见商家采取更多个性化的特色水果销售方式,这可以满足更多样的消费需求。但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必须拿出品质优良、产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让特色水果贵有所值。这离不开商家的自律,也有赖于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水果销售中“三品一标”等国家认证标准的推广,提高对不同批次水果的验视实效,另一方面也要持续完善制度保障。比如,针对传统销售监管,增强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力度和效率;针对线上销售监管,可以联合电商平台,设置更科学、合理的评价与商户退出机制,鼓励消费者参与监督,持续优化电商水果市场。“全链条”发力,织密权益保障网,大家才能买得放心、吃得舒心。
水果是快消品,同类替代产品多,品质高才有可能卖得上价,不断拓宽销路。以阳光玫瑰葡萄为例,其品质有保障,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摘、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努力做到了精益求精。水果进店前的精细化管理经验,同样适用于销售端。坚持以诚信经营为本,多把精力用在改进产品销售服务质量上,增强的是消费者的消费黏性,提升的则是水果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可度。
生活水平在提升,大家对商品价格与品质相匹配的期待始终不变。顺应消费升级需求,继续提高水果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推出优质品牌,做好相应的推广、销售服务,定能推动水果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让更多“头回客”变为“回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