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至23日,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在北京举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作家活动周”第1期欢迎仪式,并向参加活动的基层作家颁发“入会纪念牌”。
作为中国作协发挥人民团体的组织优势、密切联系基层作家的创新举措,“作家活动周”旨在提高作协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推动各级作协组织团结引领、联系服务广大作家,激发创作活力,推动文学创作向“高峰”迈进。
本次活动以“作家朋友 欢迎回家”为主题,共邀请36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作家参加。活动期间,计划举办“春天一堂课”“走进文学史”“名编面对面”“名家零距离”“文学一家人”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学交流活动。
3月21日上午,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第1期欢迎仪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欢迎仪式上致辞。张宏森表示,举办这次活动,就是希望能创造机会让作家朋友们进行丰富而有意义的文学之旅,留下短暂而难忘的文学记忆,激发强劲的文学动力,潜心创作、立志成才,创作出更多无愧人民、无愧时代的优秀作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充沛的精神力量。
来自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托勒草原的蒙古族青年作家索南才让,去年凭借《荒原上》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作为第一批“回家”的作家代表登台发言。“如果说作家的创作是一种世界性的奔波或旅行,那么中国作协就是我们疲惫的时候、劳累的时候,甚至是受伤的时候,需要回来休养的地方,是给我们动力的地方。”索南才让说。
欢迎仪式上,36位作家收到了镌刻着自己入会日期的纪念牌,上面镌刻着他们成为中国作协会员的天数。随后,大家移步中国现代文学馆庭院,向文学馆园内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艾青、丁玲、赵树理、冰心、叶圣陶、朱自清、沈从文等作家塑像致敬。
“这次文学‘回家’之旅将是我人生中珍贵的记忆,沐浴文学光辉,温馨、鼓舞、奋进。”布依族作家吴英文表示。“‘回家’对于作家不仅仅是一场盛大的仪式,更是一次洗礼。期待‘回家’之后的再出发!”去年刚加入中国作协的张二棍说。
欢迎仪式后,36位中国作协会员以及50位鲁迅文学院第四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的学员们走进鲁迅文学院,聆听“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带来“春天第一课”。
在课堂上,王蒙先生围绕“文学与时间”“文学与空间”“文学与想象力”“文学与语言”,与大家分享文学与生活的经验。
在“文学与时间”的部分,从事写作已70年的王蒙以《青春万岁》和《这边风景》为例,前者从写作到出版相隔25年,而后者更是相隔了近40年。即便如此,这两部作品在出版后依然深受读者欢迎,原因正在于作品中有扎扎实实的生活。王蒙谈到,作为写作者,保持对生活的浓厚兴趣与审美力是十分重要的。“我爱生活胜过了爱我自己。”王蒙说。
谈及“文学与空间”的关系时,王蒙说,一方面,在“文学根据地”的意义上,写作空间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一般而言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根据地,比如北京和新疆,便是他常写的地方;但也有不少作家说不清自己的文学根据地,比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莎士比亚。另一方面,空间也指不同的地方与经验。他举了不少自己出国考察时候的趣事,惹得听众忍俊不禁,掌声连连。这些异域故事给大家带来的新鲜感,正说明了写作空间有许多的可能性。
在谈完文学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后,王蒙又谈到了“文学与想象力”。他说,最近正在看的《三体》和《流浪地球》给他的启发,就是要敢于想象、能够想象。“虚构的能力要靠自个儿发展”,他还透露自己一直在进行这种锻炼和尝试。
顺着“想象力”的翅膀,王蒙谈到本节课的第四个部分“文学与语言”。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语言能够给写作者以极大启发,除此之外,也要学习生活中随时出现的新的想象与可能。
“第一次有机会这么近距离听王蒙的讲座,尤其是他对于中西文学的信手拈来,譬如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被写作者所津津乐道的开头与李商隐的诗进行对比与分析,让我受益良多。”听完讲座后,江苏作家汤成难说。
22日下午,本次“作协活动周”系列活动之一——“名家零距离”活动现场,莫言、梁晓声、刘震云等当代名家与36位中国作协会员展开交流,畅聊文学故事。
据了解,23日是本次“作家活动周”的最后一天,还将举办“故宫深度行”“文学一家人”“北京看《日出》”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