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 / 只有一站和下一站”“我明明一动未动 / 名字却跑丢了 / 你可以叫我:上一个 / 也可以叫我:下一位”“每天我都能遇到 / 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 / 用双脚锤击大地 / 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送外卖5年,写了2000首诗,外卖诗人王计兵的诗集,在豆瓣上被打出9.3分,不少人看得“热泪盈眶”。
王计兵念书时其实是好“苗子”,但早早进入了武校,考大学的梦想也就不了了之了,但他对于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却喷涌而出,“从那一刻起就开始特别喜欢读书,开始去集市上的旧书摊,去淘那些旧的语文书回来读”。咀嚼着精神食粮,写作的泉水悄然流淌,一次次的创作让这水流丰沛充盈,让他甘之如饴。
穿梭城市、骑车奔波,当上外卖员后,更大的世界在他面前展开,写作始终是他观察与思考的一种方式。不很忙时,王计兵会在路边停下车,拿出随身带着的纸和笔,观察生活、捕捉灵感。“哪怕是在熟悉的场景,我也会特别关注这一天有什么变化、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如果有让我感到很诧异的情况出现,我就会立刻有一种反应,想说几句话,然后就会根据想说的思想把它整理出来。”有时匆忙,灵感倏然而至,他就用聊天软件的语音功能录给自己,就算在最忙碌的午高峰,一首小诗也能见缝插针诞生。每天5点半起床,6点半到8点半阅读和整理“草稿”,10点半到下午2点、4点多到晚上11点出门跑外卖,日子循环往复,诗歌却日日常新。播下汗水作种子,撷采岁月以成歌,这是他对自我、劳动与生活的诠释。
诗歌是个体的沉吟,也描摹社会的群像。王计兵送外卖之后,写作的视角产生了很大转变,他文章里的“我”常常不是他自己,字里行间还有你我他,有着扣人心弦的真切情感。“生活平整得像一块木板/ 骑手是一枚枚尖锐的钉子/ 只有挺直了腰杆/ 才能钉住生活的拐角”,道出骑手群体的坚韧与顽强;“一圈圈晾干的汗渍/ 在他们后背形成的地图/ 边界明显/ 那些白色的线条富含盐分/ 对于土地/ 他们个个都是一把好手/ 现在他们却背负地图/ 走在别人的田地上”,关注农民工的辛劳与付出;“站在空荡荡的马路/ 喊自己的名字/ 就像喊一个亲人 /就像母亲喊自己的孩子”,抒发异乡客的孑然与思念……王计兵作为骑手串联起“众生相”,作为诗人讲述城市的展开。倾诉个人、书写群体、集纳人生,一句句诗是一层层浪,将荡漾着个人体验的涟漪推向彼此,在情感共鸣中叩开更多人的心扉。
有人说,诗歌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生活的“褶皱”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诗。德州菜农在土地里、菜摊前写诗,“不管我身边有没有人/ 这也是我一个人的黄昏/ 我现在就是一个舞蹈皇后 /抱着风跳,踩着水跳 / 在金色的光里跳”;青年人在夜宵摊、办公室、通勤时写诗,“天光变暗之后/ 依靠自身发光的事物开始增多/ 地铁摇晃的声音/ 接近夜行海滩的风浪”;孩童以童真为墨写诗,“爷爷还活着的时候/ 这个世界的风雨/ 都绕过我/ 向他一个人倾斜”……当平凡的日常碎片凝练成言,当鲜活的人生篇章糅合成句,诗歌中满含对生活的感怀、对生命的体悟。诗言志,歌咏怀,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诗中给自己塑像,每个人的诗又汇成了这个时代的诗章。
有人认为,如今时代步履匆促,诗歌从容姿态与生活节奏之快,难以兼容。但人们还在写诗,为何?林徽因曾试图解答:或说是要抓紧一种一时闪动的力量,或说是若不知其所以然的,或说是经过若干潜意识的酝酿……最终发现难以厘清,她喟叹写诗是“我知道,天知道”。可以说,写诗是对自我的书写,是对日常的反思,也是对远方的凝望,诗歌“为何而起”又“为谁而作”,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当“你为什么写诗”这样的问题脱口而出,与其说是对想要探索具体的缘由,不如说是渴望心灵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