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停车困难、价格上涨……共享单车越来越“难”骑了吗?| 睡前聊一会儿

常晋    2023-03-21 08:53:51    人民日报评论

“出地铁站离单位还有段距离”“逛街太累不想走路”“在陌生的城市想要来场骑行”……进入这些场景,许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解决问题的首选——共享单车。经过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共享单车日益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成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方式。但与此同时,一些用户却反映,“感觉共享单车没有以前好用了”。共享单车真的越来越“难”骑了吗?

事实上,随着行业竞争的淘洗、技术水平的提升与政府监管的增强,共享单车的市场客观上已经步入正轨。实力差、技术落后的被逐步淘汰,准入门槛不断提升,投放、监管、使用更加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行业发展相对平稳并趋于理性。在细节上,新一代共享单车开关锁耗时缩短、坐垫弹性增加、车体去繁从简,整体舒适度也逐步提高。《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执法检查中,市民对共享单车满意度达八成以上;广州2022年第四季度共享单车企业服务质量考核评价显示,市场份额居前的企业得分均在90分以上。

尽管如此,为何会有用户觉得越来越“难”骑了呢?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共享单车从粗放式运营向精细化转型过程中,理念、技术、规划、管理等没有跟上发展需要或衔接不畅,从而产生了各类新问题,影响到用户骑行体验。旧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新的问题却又接踵而至。这其中,既有维护修理不勤、监管能力不足等“沉疴”,也有空间规划滞后、定位识别不准等“新疾”,还有营收模式单一、用户骑车不爱护等“隐忧”。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用户感受强烈的消费痛点堵点。

《中国共享单车消费者行为调研数据》显示,用车难、还车难,是阻碍用户使用的主要问题。2022年拒绝使用共享单车原因中,64.8%的用户是因为还车不方便,56.6%的用户是因为找车困难。一方面,这是由于“定点还车”模式需要的“电子围栏”依赖于精准定位,但信号精准度有限,加之部分区域信号较弱、被干扰,便会出现“定位漂移”,导致“骑行5分钟,还车半小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城市空间停放点规划总量不足,停车地点不固定、间距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导航不方便、缺乏清晰可见的引导标识,造成“找车还车距离超过骑行距离”。价格上涨也是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32%的用户因为涨价拒绝使用共享单车。涨价背后是转型期市场化的一个体现。经过了早期烧钱抢市场的资本补贴阶段,共享单车进入稳定竞争期。作为重资产、重运营、重规模的典型行业,日常折旧、运维成本的提高便必然导致价格上涨。

发展的问题要依靠发展解决。共享单车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为进一步优化服务、做出针对性改进提供了方向。比如,安徽合肥庐阳区建立“定点抽查+随机巡查”制度,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一企一路口”“垂直停车技术”等举措优化停车点位。江苏南京玄武区按照全区统筹调度、属地常态运维原则,区街联动、政企合作,监控车辆饱和情况,早、中、晚三波段“清运疏淤”,保障停车秩序。相关企业也积极加强技术攻关、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用户体验。比如,有的上线新型共享打车,涵盖“北斗+GPS”等多模卫星定位系统,提升定位稳定性和精准度。有的推行“骑行驾照”,通过分数调控,抵制不文明用车行为。有的采用疏水纳米涂层、用磨砂处理等工艺,着力减少小广告“牛皮癣”,保持车身整洁。政企协同发力、压实各方责任,拿出更多新招、实招、硬招,才能创造更加舒适的骑行体验,消解“转型之痛”。

共享之便还需共建共护。共享单车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早已嵌入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共享单车有效治理,既需要政企同向共治,也离不开广大用户的积极参与。消费者在使用时,要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服务协议约定,本着“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原则,文明用车、安全骑行、规范停放、及时报修,让共享便利惠及更多人。

共管方能共享、共治才能共赢。在共享单车发展的“下半场”,政府、企业、用户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定能共同营造更加友好的骑行环境,让共享单车越来越好骑、让更多民众越来越愿骑。

这正是:

停车困难,价格上涨,单车转型问题何解?

政企合力,用户参与,共管共治再上新阶。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军事动作片《深海危机》定档4月15日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