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互鉴与共融——致敬经典·修复电影论坛”在江苏苏州举行

2023-03-06 18:07:35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

3月4日,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江苏省电影局主办,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承办,中共姑苏区委宣传部协办的“互鉴与共融——致敬经典·修复电影论坛”在江苏苏州举行。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梁勇,江苏省电影局副局长王明珠,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等参加论坛,国家电影局技术处处长黄治出席会议。论坛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镇主持。

在开幕式致辞中,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表示,“苏州市委宣传部与中国电影资料馆连续举办了三次国际修复影展和修复论坛,让苏州这座有着影史文化基因的城市,与电影艺术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结。”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表示,“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技术因共融而发展。在本届论坛中,我们邀请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和探讨与电影修复相关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赋予致敬经典·国际修复影展和修复电影论坛新的文化坐标和精神高度。”

《苏园六纪》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苏州园林的系列纪录片,从人文角度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古朴典雅。修复论坛上,首次公开放映中国电影资料馆受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广电总台委托完成的《苏园六纪》4K修复片段。

论坛共设“互鉴:修复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 和“共融:影像修复融合与创新”两个单元,业内外和中外专家学者,以主旨演讲和沙龙座谈的形式围绕修复电影的文化效能、理念标准、技术创新融合等热点话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开掘文化深度 展现鲜活历史

修复电影成为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互鉴:修复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单元,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左衡,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丁俊杰,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范小青,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馆长、探佚电影节联合创始人吉安·卢卡·法里内利,戛纳国际电影节经典单元策展人杰拉尔德·杜乔松,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谢伟烈,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人沙丹进行了主旨演讲。他们从广泛探讨电影修复对城市文化塑造的作用,介绍国际电影节展对修复电影的选片标准和策展考量。

左衡认为,电影可修复的历史虽只有百年,却可以长远助力于文化和文明复兴。他表示,随着大数据、AI等技术的普及,影像修复的过程和结果会慢慢成为城市的日常性文化服务,而技术也可能有助于人类的情感和心理,为城市培养出有文化深度和温度的新市民。

“在中国城市现代文化生态建设的当下,各个地方影像的收集、修复和展演,正如春风化雨,悄然润物。而这个关于中国和电影的故事,应当由那些谙熟城市和文化的声音来叙述甚至吟诵。电影城主,就是承担这一事业的主体。”

丁俊杰的发言围绕城市文化展开。在他看来,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最大不动产。文化能让一个城市的标识性特别的鲜明,可以彰显一个城市的格局,并让一个城市有无穷的魅力。

“电影修复就是一件文化意义上的事件。苏州这座城市能把电影修复这件事放在自己的城市运作当中、放在自己的城市的生存发展当中,足以说明苏州在文化这件事情上比别的城市可能早走了一步、多做了一点。”

范小青的发言结合《苏园六纪》阐释了江南文化。她认为,普遍性和渗透性是江南文化最重要的特点,“它渗透在江南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最普通的地方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存在和影响。无论是达官贵人、才子佳人还是普通百姓,无不与江南文化融为一体。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说江南人的生活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江南人的生活。江南文化既高雅,又接地气、有烟火气。”

吉安·卢卡·法里内利先生是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馆长、探佚电影节联合创始人,在他眼里,“复苏和修复”单元是探佚电影节最有代表性的部分,修复工作需要从彻底研究现存的最优素材开始,而且必须利用现有的技术作为工具,重现特定电影制作时期的确切氛围和“味道”。“我们对模仿当代审美的修复完全不感兴趣,但我们更喜欢那些尊重电影的修复,尊重胶片素材的原始性和独特性,包括它的脆弱性和不完善之处。”

杰拉尔德·杜乔松先生是戛纳国际电影节“戛纳经典”策展人,他对戛纳国际电影节经典单元的选片标准进行了介绍,戛纳经典单元每年会收到约160部电影报名,此外还有大概80部纪录片,最终将会有20到25部电影和5到9部纪录片入选,“每年具体数量会有不同,但都会呈现出鲜活的电影发展史,为的是向全球观众呈现新修复好的影片。 ”

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谢伟烈先生分享了香港国际电影节修复电影单元的选片标准。“第一种令我们兴奋的情况,是发现了很难看到或是之前遗失的重要作品;第二种是由于各种原因,以前留全的版本不完整,现在可以看到导演原来的创作;第三种就是一些榜单上的经典,是一堆历久常新的好电影,它们刚完成修复不久,可以让观众在大银幕先睹为快。现在前两种情况相对较少,通常是第三种情况了”。

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和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人沙丹以生动的案例,分享了在国际电影节和艺术影院进行的修复影片策展并将其中有特殊价值的影片成功带回电影市场的经验和启示。他拿经典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举例,这部影片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做了修复版的世界首映后,很快进入到全国院线市场进行复映,收获票房超过300万元,之后再次进入到电影资料馆的日常放映,完成了从电影节到产业再重回日常学术放映的三位一体循环。

“这个循环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健康的模式。如果所有的修复影片,或其中的部分影片能实现这种循环,就可以提供更强的动能,让电影修复发展的更好。”沙丹说。

用科技赋能艺术 让经典重焕新生

影像修复融合与创新引专家热议

“共融:影像修复融合与创新”单元分为“科技赋能艺术——修复电影的理念与标准”和“经典重焕新生——修复影像的创新开发与应用”两个沙龙环节。

“科技赋能艺术“沙龙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数字资源管理部主任黎涛主持,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数字声明》联合作者、旧金山无声电影节主席罗伯特·伯恩、北京电影学院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铭、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镇、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刚刚从纽约大学    毕业入职中国电影资料馆的修复师蒋诗洋展现并探讨了电影修复的不同理念和标准设置的多样视角,对修复的关键性概念进行了厘清。

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普及和修复成本的降低,各个国家的电影资料馆和视听遗产机构拥有更加强大的工具来修复、复原和开发利用所保管的资料。罗伯特·伯恩认为,“数字修复工作的目的是在最大程度尊重历史电影特点的前提下,为影片创造一个展示版本,在此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必须严格尊重道德考量因素。 ”

“电影修复师要有敬畏之心,要还原历史、再现历史 ,否则做不好数字修复”,李铭坦言:“在进行影片修复时,我们要尽可能地了解历史在这部影片上的设置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如果这些历史背景我们都不清楚,那么我们的工作就很难做好。”

随着修复影片越来越得到社会关注,“修旧如旧”等专业词汇也得到了行业内外的探讨。在李镇看来,修旧如旧的本意是不把不属于影片的“新”东西加到胶片上,而不是保留影片的因衰变或使用而残留的陈旧痕迹。他说:“数字修复电影和修文物有本质区别,文物修复是在原件上修,电影不同,原件依然存在库房中。修复电影所说的还原到影片最初的样子,那恰恰是影片最新的样子,其实我们要的是修旧如新。”

石川也赞同“修电影不是修文物”的观点,他表示:“修复文物时不会改变文物的原貌,真的叫修旧如旧。但是修复电影,我们不会改变原件,只是修复原件的副本。所以它在传播学上,它的用途,它为了满足现代观众的消费需求,这样的多声道或者加入一些新的元素,我觉得这是允许的。”

北美最大的电影资料馆组织(动态影像档案员联合会)在2010版的《道德准则》中提出:“应当尽一切可能,在不改变原始材料的情况下,修复和保存文物,谨慎记录任何修复保存过程中的决策,并做出符合创作者意图的决定。”蒋诗洋从中提炼出尊重创作者意图、记录修复过程、不损坏/改变原始材料三条准则,她认为:“修复师实需要用自己的经验,用合作的、跨领域的方式,结合技术和艺术的考量,在工作中成为这个复杂领域的引路人。”

“经典重焕新生”沙龙由中国电影资料馆规划与信息处刘文宁主持,爱奇艺资深算法工程师蒋紫东、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郑文广、火山引擎视频云资深产品经理张婉莹、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师王峥、中国电影器材有限公司修复师孙帆从技术层面分别介绍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在影像修复的创新应用,以及不同介质影像修复区别和声音修复领域的探索突破。

在谈到人工修复和AI的关系时,蒋紫东认为,AI并不会取代人工修复,更多的是和人工修复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过程。 他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工作方法,“可以拿AI先做一遍初修。初修后它大概可以解决掉95%或98%的问题,接下来那些比如像透明划痕、半透明的划痕,或者是污渍大片的霉斑、画面的撕裂这些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就交给人工修复来进行逐帧的处理。 ”

郑文广则希望人工的经验和知识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人工智能的模型当中。 他表示:“我们一直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叫专家经验嵌入,目前,如果修复人员想再重新调一下色,重新调一下内容,实际上还要通过人工复杂的重复性劳动,我们希望这一部分的内容能够通过机器、人工智能自动去完成。”

张婉莹介绍了火山引擎研制的全自动化云端修复流程,据称,流程中包括画质检测、修复增强和编码输出等多个模块。2021年起至今,火山引擎已参与修复了百部经典动画影片,2022年北影节期间重映的4K修复版《大闹天宫》和Beyond乐队演唱会的影像资料修复工作中,都有火山引擎的助力。

在王峥看来,AI目前还只是算是相对智能,他表示:“目前来说,利用AI进行电影修复,我们要像教育孩子一样把它教育好,要告诉它现在这个镜头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要提前去做各种各样参数调整,这样才能让重新生成的4K影像显得更加逼真,更加真实。”

孙帆的研究领域是声音修复,据她介绍,早期进行声音修复其实就是对电影的原声进行修复,处理声音中的噪音、杂音等一些简单的处理。那么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画面修复从标清2K到现在的4K修复。对于声音的修复也要求越来越严格,目前在影片修复中,已经开始使用影片原始声音去进行5.1的重置,“这样既能呈现出更好的声音效果,也保持了声音修复的原始风貌”。

电影修复是一个世界性课题,抢救濒危影片是保护电影遗产的重要举措。在苏州举办的电影修复论坛所提供的专业研讨交流平台将不断推动电影修复的标准化、理论化、专业化,在行业内建立共识,从而让电影在促进城市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工作中发挥更多积极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江东︱从“小扁担”到“小叶子”,雷锋精神在上海代代相传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一系列新职业正吸引着人才不断涌入

一系列新职业正吸引着人才不断涌入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