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对方说了“不需要”,但还是会接到同样内容的推销电话;拉黑了骚扰电话号码,对方通过微信等其他方式找到自己……各种各样的骚扰电话,让人不胜其烦。如何治理骚扰电话,创建更为清朗的通信环境,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
民法典明确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2018年,工信部等12部门印发《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并适时转入常态化治理。目前已累计拦截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超1123亿次,关停违规语音专线9万条,对切实保障用户的安宁权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由于骚扰电话借助技术力量,产生了一些新形式,部分企业或个人依然可以通过这种渠道,从事营销、诈骗等活动。2022年第四季度,12321受理中心受理用户关于骚扰电话的投诉共计6.3万件,环比下降13.3%,同比上升2.8%。保护好用户合法权益,推动通信业健康发展,必须持续做好骚扰电话治理工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治理骚扰电话千头万绪,明确工作重点是关键。骚扰电话主要涉及“商业需求旺盛、精准信息获取、主动营销扰民、线下交易达成”等四个关键环节,治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于如何加强对骚扰电话发起的源头端,以及主要受益方即广告主的监管。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骚扰电话管控要求和处罚条款,解决治理工作长期面临的处罚难、违规成本低等问题。面对老毛病反弹、新问题冒头,当继续健全季度通报督查、部省联动处置、跨部门协同转办等长效机制,加强监测分析,创新技术手段支撑,强化监督执法问责,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畅通骚扰电话投诉举报渠道,不断完善治理依据、强化监管责任,织紧织密骚扰电话的防御网,有助于营造更清朗的通信空间。
骚扰电话涉及行业广、环节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主体齐心协力,形成全环节监管,才能彻底斩断骚扰电话的链条。各电信企业要按照“谁接入谁负责”的原则,加强通信资源和用户管理,防止各类通信资源被用于电话扰民;在技术上,继续强化主叫号码鉴权和溯源能力、骚扰电话监测和拦截能力、骚扰电话风险提示能力等。各呼叫中心企业要全面规范通信资源使用行为和营销外呼行为,建立禁呼名单制度,不得营销扰民。此外,各相关企业当强化自律,多用创新服务塑造竞争新优势。对于因骚扰电话问题受到行政处罚的企业,各通信管理局要及时将其纳入电信业务经营不良名单。同向而行、久久为功,才能最大程度汇聚治理合力,对骚扰电话形成有效的源头掐断、全程拦截。
电话营销是一种重要的销售途径,但一旦越过了边界,营销服务就会转变为电话骚扰,给他人正常生活带来困扰。从源头上打击非法获取、购买、过度收集消费者信息等行为,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经济等手段,建立完善骚扰电话治理的长效机制,定能打赢骚扰电话治理攻坚战,还群众“耳根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