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着马尾、身着时装的少女在博物馆穿行。目之所及,青铜器、兵马俑、编钟、玉石、雕塑作品静默伫立,少女华丽转身,秒变古装仕女,置身画中人。伴随着古色古香的画卷徐徐展开,9位宫廷乐师摆弄着王孙诰编磬、琵琶、笛、中国鼓、瑟、新郑歌钟、古筝、箫、笙9种乐器盛装亮相,合力奏响网红神曲《孤勇者》。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先后出场自报家门,漫步在中国书画的山水田园,游走在中式园林的亭台楼阁,点缀着梅兰竹菊等东方美学,在跳动的音律中,国宝活起来了。
这组名为《古乐新声越千年》的融媒体产品,由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文化新闻版文化时间工作室和人民网社交媒体部联合出品,作为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特别报道作品,获得人民日报融媒体工作室优秀产品一等奖。
从版面到屏面,打造视听盛宴
2022年5月18日,《人民日报》文化新闻版推出“国际博物馆日”特别报道版面,图文并茂展现当代博物馆的新场景、新故事、新力量。跳出报纸版面,文化时间工作室在短视频平台“奏响”《古乐新声越千年》,打造国宝与科技的视听盛宴。
《古乐新声越千年》推动古今交融,实现了历史与艺术的延续。幕后团队也在疫情最艰难时期,打破了时空隔阂,促进行业破壁融合。“拍摄、构图、撰写脚本、视频剪辑这些我们都不是专业的,但都在积极学习接触了解新事物,重点是积极推动构思落地和创意输出,让想象成为现实。”文化新闻版编辑管璇悦说。
《古乐新声越千年》的主要拍摄地点在河南郑州,拍摄期间,疫情多点散发,给团队合作造成诸多不确定因素。版面编辑远程办公,与拍摄团队沟通协商。“从纸媒生产者转变为融媒体项目负责人、策划人,需要从图文表达的思维调整为融媒体产品制作思维。”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文化新闻版负责人杨暄认为,传统媒体人试水新媒体产品,不仅需要巧用互联网的多种表达形式,更要重视思维的调整和身份的转变。
“他们弹奏的是小学生传唱的《孤勇者》吗?流行歌曲瞬间有了高级感啊!”“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好声音,华流才是顶流!”“宫廷雅趣、盛世华章,我大国礼乐之邦的DNA动了……”国之礼乐演奏流行歌曲,声声入耳、生生不息。古乐器演绎青春化表达,为年轻受众创造惊喜,审美价值兼具文化内涵,引发网友刷屏点赞。管璇悦告诉记者,作为流行歌曲,《孤勇者》的传唱度很高;对于传统乐器,网友的兴趣也很浓厚,“有些人不看视频就能听出乐器,有些人看完视频就去查询古乐器背后的故事……这些现象都是我们喜闻乐见的。”
网络拓展了博物馆的传播边界,报纸与博物馆的跨界合作,能否进一步深入挖掘博物馆的历史底蕴、树立城市文化形象、激发民众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古乐新声越千年》成为网络爆款,谈到融媒体产品出圈的“方法论”,杨暄更关注热点背后的冷门、解锁流量密码的现实意义。探索传统文化的时代新义和现代表达,在时间的维度解读泛文化现象,这是文化时间工作室成立的初衷。“我们是依托报纸版面自发成立的,如果用互联网的表达方式,可以叫作‘为爱发电’。团队成员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不定期开展‘头脑风暴’,生成新媒体创意。”
从流量到质量,打磨精品力作
《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网络内容建设,始终保持内容定力,专注内容质量,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内容传播效果”。《古乐新声越千年》诞生的前半个月,文化时间工作室为“世界读书日”倾情打造“山乡·书香”融媒体报道暨“乡村伴读计划”,邀请张桂梅、叶嘉莹、孟庆旸、雷佳音等加盟作为“朗读者”。琅琅书声“云”上互联网打破时空边界,相关词条和热门人物登上网络热搜的同时,一系列公益阅读项目在线下开展得如火如荼,切实推动书香飘向深山扎根乡村,走进一座座农家书屋。
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借助名人明星效应,获得业界认可和嘉奖,但是文化时间工作室并不专注于追赶热点和抢占流量高地,“热点是追不完的,发酵得快也消失得快。很多新媒体追完热点、蹭一波流量就撤了。热潮过后,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潜入深海,把更多有养分的东西捞上来,实现文化增量,彰显党媒质感”。
目前,“乡村伴读计划”获得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人民日报媒体公益专项基金支持,融媒体产品蓬勃发展的背后,“乡村伴读计划”公益项目正式落地。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拟向首批10所乡村中小学校及农家书屋捐赠图书,大力推进建设现代化农家书屋,挖掘乡村的文化根脉,打造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这些项目实实在在地推进和落地,才是我们打造融媒体产品的根本目的。不论在互联网上创造多少热度,最终还是要看我们的报道创造了多少现实价值、解决了多少实质问题,我们关注的群体有没有真正享受到新媒体创造的流量红利。”杨暄说。
三星堆引发考古热潮,唐宫夜宴爆火出圈,《只此青绿》再掀中式审美,飞天圆梦打造硬核浪漫,传统文化在融媒体的加持下裂变发酵,与广大受众共情、共振,刮起最炫国潮风。杨暄表示:“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持续深入推进,中式美学风格愈发深入人心,国潮也成为更多人的自发选择。欣喜之余,要避免标签化、口号化倾向,新媒体工作者应该多一些耐心、精心、用心,持续发掘中式审美的精神内核,推动其触达更多行业领域和更多人群。”
精品项目的打磨需要较长的周期,需要在网络平台保持可见度和美誉度。年仅2岁的文化时间工作室,经过一群传统媒体人的探索及其与新媒体的碰撞,致力于加强报纸内容和新媒体产品的融合,策划推出更多内容有深度、讲述有温度、传播有广度的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作为漫步“云端”的新媒体工作室,杨暄希望带领团队主动下沉、深挖内涵。新的一年,除了延续国际博物馆日、全民阅读日两个精品项目,他们还将拓宽视野,关注中国航天、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县域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等领域,探索更多元的融媒表达。
(《人民周刊》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