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修鞋、换拉链、配钥匙……“小修小补”如何融入我们的生活丨睡前聊一会儿

周珊珊    2023-02-22 11:10:44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修鞋、修自行车、换拉链、配钥匙……你有多久没在大城市里见到这些小摊位了?

“磨剪子嘞,戗菜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类似这样富有腔调的吆喝声成为大街小巷里独特的音符,承载着不少人对于远去生活方式的亲切回忆。进入新世纪,在城市街头、社区门口,细碎的工具撞击声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修小补”摊位前总能聚集不少居民。鞋底有了磨损、自行车链条掉了、衣服拉链坏了、雨伞断了伞骨,家用的物品有了小毛病,找地方修一修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在工具的帮助下,摊主三下五除二灵活操作,就像变戏法似的让这些物件重新焕发生机

随着城市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格局和空间被重塑。商圈越来越多,楼房越来越高,不少人发现,能够容纳“小修小补”的地方却越来越少。不过,对于“小修小补”的需求还是真实存在着:对市民来说,“小修小补”省事儿方便,能降低生活成本,还能带来解决生活琐事的满足感;而对许多摊主来说,这不失为一种凭手艺吃饭的就业选择。在避免一些摊主占道经营、流动摆摊造成安全隐患的同时,不一刀切地把类似供给排除在城市生活之外,要求城市治理者创新方式、提高精细治理水平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前不久,商务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部署了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工作,明确提到“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不是简单的“昨日重现”,而是要“规范有序”,这其中蕴含着城市治理思路的优化完善。在做好管理、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更新中给“小修小补”留下空间,反映了通过创新治理方式让便利生活与优美环境兼得、让现代气派和市井气息共存的理念和追求。

当然,建设便民生活圈不能只靠“小修小补”,还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近年来,全国80个试点地区共建设便民生活圈1402个,涉及商业网点28万个,覆盖居民社区2766个,服务居民3200多万人。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便民生活圈不断织密民生服务网络、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探索实践。作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神经末梢,便民生活圈建设也在随着城市商业快速发展而不断迭代升级。当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的社区商业日益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这样的便民生活圈,不仅惠民生暖民心,更有助于拉内需促消费,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

便民生活圈建设看重的不仅是实用价值。从买菜吃饭到逛街寄快递再到小修小补,不少业态本身就是城市生活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是近在咫尺的生活烟火气。此前有学者提出“重建附近”,倡议人们重新看到附近、关心附近,重建附近和日常的联系,由此在城市里感受到更多的人情味、归属感。民生小事映射社会温度,服务意识体现人文情怀。这或许也是保留“小修小补”、推进便民生活圈的深层意义所在

这正是:一砖一瓦,建高楼大厦。一针一线,添烟火气息。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坐高铁、喝咖啡、住酒店……这些日常也需要人教?丨睡前聊一会儿
下一篇:再构“融媒+体育”新价值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