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灾难、抵御灾难,是人类文明绵延存续的永恒课题。最近这段时间,一场发生在万里之外的强地震,再次让无数人感受到生命的沉重、感慨着自然的无常。悲伤、无奈、牺牲、坚守、感动……难以名状的情绪里,我们共同感知脉搏的跳动。
土耳其当地时间2月6日凌晨,还在沉睡的人们在地动山摇中惊醒。不到10个小时的时间里,两次超过7级的强地震袭击了土耳其和叙利亚交界。曾经坚固挺拔的建筑,此刻“像婴儿的摇篮一样摇晃”,然后坍塌、掩埋。一度繁华喧闹的街头,到处是断瓦残桓,不少人在雨雪中颤抖不已。有专家测算,这场地震“威力约为130颗原子弹持续爆炸了43秒”。停水、停电、断网……“整座城市只能听到哭泣、呐喊和发动机的轰鸣声。”
在人类浩瀚的历史星空里,我们对灾难并不陌生,我们对生命的伟大和顽强更不陌生。十多岁的女孩纳萨尼在地震发生162小时后成功获救,在“黄金救援时间”之外继续延长“生命的时间”;一个脐带仍与母体相连的女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人类的坚韧永远超乎想象;一名24岁的土耳其青年在废墟的墙壁上刻下“不要放弃希望”,对自己的鼓励何尝不是对所有人的希冀?纵然山崩地裂,纵然危在旦夕,总有一些场景,让我们感受人的力量;总有一些奇迹,让我们维系希望。
毋庸置疑,一定有人相信“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是也一定有人笃定,“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土耳其-叙利亚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日本大地震……灾难面前,我们经历相同的脆弱、悲鸣、告别,也见证相同的坚强、感动、温暖。这是一种提醒,循环往复中,人类并非高枕无忧:前进的航道上既有不期而至的浪高风急,也有难以察觉的深流暗礁,决不能健忘更不能傲慢。这是一种启示,猝不及防下,人类也并非束手无策:无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不管看见的看不见的,哪里都有一撇一捺的支撑,哪里都是“同此凉热”的土地。
患难见真情。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启动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首批援助土耳其救灾物资已于11日和12日分批运抵伊斯坦布尔,中国红十字会向叙利亚援助的首批医疗物资已运抵大马士革,中国救援队以及社会应急力量已救出二十余名幸存者。除此之外,多国陆续向土耳其和叙利亚提供资金、物资,或派出救援队、医疗人员。在这场“已经超出人类援救能力”的生死竞速中,所有人都在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此时此刻,让我们见证一个万里驰援的中国,见证一个共克时艰的世界。
今天,地球尚不太平,人与人却越发紧密相连。正是在一次次危与机的转换中,越来越多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着眼人类未来的深邃思考,也是解决现实挑战的正确路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出号召:“这是团结的时刻,不是政治化或分裂的时刻,但很明显,我们需要大量的支持。” 大海中航行,所有人都在一条船上。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我们对彼此有了更多期待,对未来有了更多期许。
救援仍在继续,奇迹正在发生。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们素未谋面、相隔万里,说着不一样的语言,用着不一样的文字……但在此刻,我们同样期盼着生的消息。”相近的情感、相连的心灵、相似的灵魂,塑造着相同的命运。互相关切,彼此真诚,我们才能携手战胜困难,人类才能一起走向未来。
这正是:
青山一道,共担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