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来自硅谷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在中文互联网上火出圈:应聘软件工程师、辅助医疗问答、完成学术论文……它的表现惊艳了许多专业领域从业人员。资本市场上,相关概念股大涨,众多科技公司跟进,纷纷发布相关产品,一派热闹景象。
从阿尔法狗到元宇宙,再到如今的Chatgpt,AI领域的每一次突破都引发广泛讨论,既有对于人工智能“抢饭碗”的“危机派”,也有技术乐观主义者的“拥抱派”,还有关心技术伦理的“担忧派”。
有分析人士认为,Chatgpt的技术原理初看并不新鲜,但仔细研究会发现,Chatgpt在参数训练、工程调优、内容生态、市场化运作等方面,确实有许多革命性的存在。如果有机会,相信许多投资机构、科研机构很想问问Chatgpt,如何实现科技突破与发展。
背靠长江,面向太平洋的上海,始终对标国际最先进水平,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方面,有一套自己的答卷。
每年的滴水湖畔,来自各个领域的诺奖得主、图灵奖得主们齐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分享前沿科技成果;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未来已来”的图景生动上演。
政府投资的大科学设施,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一个个“小而精”的垂直领域创新孵化器……共同搭建起上海的科技创新生态圈,辐射长三角和整个中国。
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特殊人才引进、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一系列产业政策、人才政策体现着上海加码创新的决心与力度。
面对忽然“火爆”的Chatgpt,上海的科技创新会受到怎样的触动?
确实,无需神化这项技术,但也要有勇气正视中国AI领域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在夯实基础研究,市场带动创新方面,上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以Chatgpt为例,其成功背后,有一张细而密的多领域人才网络。包括懂得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的大量研究人员,这些研究人员之间要有充分的碰撞、沟通、合作。此外,还需要有对前沿科技和市场需求都十分敏感的风险投资人……
一位汽车AI领域的从业者向笔者分享过一个细节,自动驾驶大火的那几年,投资人纷至沓来,一坐下便问“你这个项目几年可以有回报”,有些投资者甚至都不太清楚他的公司具体做什么。他每年要花很多精力筛选与公司发展愿景“气质相投”的投资人。
科技创新不可急功近利、一哄而上,弯道超车也可能弯道翻车。事实证明,当今世界许多前沿领域的科技成果,均诞生于多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关起门来搞研究”的思维方式只会拉大科技的鸿沟。同时,企业应成为创新研发的主体,竞争的产业环境,开放的创新链、产业链才能最大可能地激发创新热情。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也不可或缺,它为创新保驾护航。
知己知彼,以开放的胸襟实现创新,相信上海,也会孕育出让人弹眼落睛的“作品”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