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节期间,不少网友发现,老家商业街上新开了不少咖啡店,其中有的是耳熟能详的连锁品牌,有的则是独立经营。连锁的走个量,销路不错;独立的吃个环境,竟也一座难求。
县城咖啡热,其实是我国咖啡市场发展的缩影。某商业数据公司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的规模约为3817亿元,而2025年这个市场的规模或将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远高于全球平均2%的水平。曾经一段时间,咖啡被一些人视作一二线城市“品质生活”的象征。当咖啡在一二线城市拥有了稳定客群、市场日趋饱和,包括县城在内的其他城市的消费群体和潜在市场,便顺理成章成为诸多品牌瞄准的方向。
简单盘点,咖啡市场的新生意大概有3种“门派”。第一种是成熟的咖啡品牌下沉到新市场。从市场拓展看重全国近3000个县域市场的国际品牌,到除奶茶外又做起咖啡生意的本土品牌,许多商家用接地气的味道、更实惠的价格,丰富着消费者的味蕾体验。第二种是老品牌玩起新跨界。从地产公司因地制宜在楼宇中推出咖啡产品,到一些体育品牌试水咖啡业务,年轻消费者对于咖啡的青睐促使众多企业创新尝试。第三种是有梦想、有技能的创业者,在更多地方开出独立品牌的小店,不仅销售饮品,更为附近的居民提供全新的交流空间。
剖析一些案例不难发现,飘扬在县城咖啡厅里的,除了满室芬芳,更有着创业精神与独到匠心。有媒体介绍过一家东北小城“网红”咖啡厅的创业故事。主理人早年间曾在一线城市打拼,爱上咖啡后毅然选择考取专业的咖啡师认证,而后又在新一线城市的咖啡店任职,理清楚了整条产业的脉络与风向。认准方向后,这位创业者斥资数十万,在老家开出独具风格的咖啡厅。不同于一线城市的认豆子、认口味,这里的咖啡厅更兼具餐饮、社交、打卡等多重属性,成为当地年轻人的潮流聚集地。
不过也要看到,高企的热度中,不少县城咖啡馆的经营处境可能与期待和想象中的有一定距离。春节期间许多县城的连锁咖啡店和独立咖啡馆不断传来“爆单”的消息,但春节一过,订单量就出现了大幅回落。“小县城的咖啡店就只有过节的时候会比较忙碌,平时冷淡的月份,真的不求赚钱。”一家县城咖啡馆主理人的感受非常直观。不论是客流下降的考验还是仍需进一步培养的消费习惯,抑或是诸多品牌的加速下沉、激烈竞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县城咖啡未来发展将充满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咖啡在中国的消费与普及折射着时代的变迁。从百来年前上海滩推杯换盏间的“洋饮料”,到改革开放后率先占领市场的“速溶咖啡”,咖啡越来越方便化、大众化。从上世纪坐在卡座里,点餐为主、咖啡为辅,主打商务功能的咖啡厅,到后来有包厢、有电视甚至有麻将机的本土化尝试,再到而今讲求产地、品种与冲调方式的“精品路线”,咖啡厅的发展印刻下国民消费的转型升级。时至今日,无论是赓续传统的围炉饮茶还是作为第三空间的咖啡店,年轻消费者的餐饮消费越来越与生活方式相结合,呈现出多元、年轻、健康、灵活的新特征。有人说,咖啡厅是灵感迸发的福地、爱上一座城的由头。或许在未来,我们能够在这方寸之地开掘出更多生活的美好与意义。
这正是:咖啡浓香,满室芬芳。方寸之地,大有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