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游客在公园用板凳将低飞无人机拍在地上”一事,引发广泛热议。对此,有人认为,无人机低飞影响安全、影响隐私;也有人认为,这一行为损坏了私人财物。孰是孰非,有待相关法律法规裁定,但这一现象折射出无人机如何规范飞行、安全飞行等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与应用,越来越多无人机“飞”进千行百业、千家万户。工业级无人机在管线巡护、信息采集、应急救援、地理测绘、农林植保等方面,应用日益广泛和成熟,发挥着不小作用;同时,消费级无人机往往由个人持有,用于航拍、娱乐等,也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不过,个人持有者操作“乱飞”等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面对这一新情况,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针对新问题找到治理之道。
无人机是一种特殊的航空器,飞行的要求高、规矩多。一直以来,围绕无人机“哪里飞、怎么飞、谁放飞”的讨论时有出现,飞行的相关管理方案、办法都在逐渐完善,无人机适用范围和分类、驾驶员资格等方面的规定也更加清晰。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人机飞行是有规可遵、有矩可循的,不是监管的空白地带。
值得注意的是,无人机“乱飞”,对公共安全、他人隐私等确有妨碍。这是多重因素交织而致的,如审批程序、适航标准等内容较笼统,审批手续不够方便,相关个人法律意识不强,执法监管部门缺乏明确主体,等等。在无人机有序飞行、安全飞行、规范飞行上,存在一定监管、标准等方面的短板,亟待各相关主体合力补上。因此,从适航、注册、审批、飞行、监管等方面,都应继续加强全方位和前瞻性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并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操作规程和行业规定。
从持有者角度出发,拥有并使用无人机是一种权利,依法且文明地操作无人机也是一种义务。无论是无人机从业者还是爱好者,都应掌握技术规范、知晓法律法规,在取得资格后按规定申报飞行。与此同时,保持良好飞行习惯、维护飞行空间安全、做好应急预防措施等,都是文明飞行的重要方面。无人机飞行不是小事,更不能任性,真正带着责任来操作、带着文明去飞行,方能确保飞得放心安心。
规范无人机飞行,不是为了限制飞行,而是为了实现安全有序飞行。换言之,规范越完善,监管越到位,标准越明晰,越能为无人机的生产、适航与应用保驾护航,进而让无人机持有者能放心使用而不必再“乱飞”。让无人机更加轻松、安全地飞行,需要解决飞行边界的问题,即该放开的领域要放开、该保护的空间可禁飞、该划定的区间要明确。倘若飞行区间能更明确、审批报备能更便捷,相信更多无人机用户不会选择“莽撞飞行”“冒险飞行”。在无人机的产、销、飞、管等环节,每个主体都应知道并严格遵守行事的边界,才有可能实现无碍飞行和公共安全的双赢。
小小无人机正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更多新事物发展的缩影。解决好无人机飞得好、飞得稳等问题,是对创新监管方式的一次考验,更对推动相关行业及类似领域的健康发展具有启示意义。相信从规范上发力、让监管更给力,就能为新业态发展开辟更平稳、更坚实的航道,也能更好绘就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