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上午,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第二天,与会代表们听取关于《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草案)》的说明。从1993年起,已连续七届履职上海市人大代表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一丝不苟做着笔记,不仅因为这是本次大会唯一审议的条例草案,更是因为去年一年,她多次参加市人大组织的立法调研,进社区听取居民的意见,哪些公共设施对残障人士不友好,哪些公共场所让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出行受阻,应该如何改进……
汪泓代表把这些意见和感受写进自己的建议,“一个城市对残疾人的关爱,体现了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这两年,因为暂时性的腿疾我也过上了轮椅生活,亲身体验到各种受限和障碍,更加支持力推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草案)能尽快通过立法实施。”
汪泓将自己的市人大代表履职生涯分为三个阶段,从大学的学者到区里党政领导,再到学者。1993年首次当选上海市人大代表时,汪泓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任职,“当时完全是站在学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提的大部分建议都是校园围墙内的事,有些难免过于理想化”。
2011年起,汪泓任上海市宝山区的党政领导,“身为党政部门干部的人大代表,不大可能自己给自己的部门提建议,更多的是在现场接受人大代表质询,听代表们的建议,回去改进提高工作。同时,也对经济社会的复杂性、系统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汪泓坦言,职务和角色的改变,使得履职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她一直保持着勤下基层的习惯,2020年曾在8个月里走访了近千家基层企业,现场回应企业诉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两年多前,汪泓再次回归学术机构,担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既有学术研究理论又有社会实践经验,她的履职经验更加丰富,能站在“国家战略全局思考上海的问题”、能充分考虑建议在社会层面的可操作性。社会角色的多样化,给她带来截然不同的履职经历,贡献出越来越多切中社会热点的高质量建议、议案。这么多年下来,唯一不变的是她一贯坚持的“人民代表就是要为人民讲话,为群众谋福利”。
汪泓相信,只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体察身边人、身边事的有心人,就总是有好的建议和议案诞生。她发现,家里59岁的家政阿姨纠结要不要在老家安徽一次性交纳6万元办理养老保险,“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吸纳了大量的农村乡镇劳动力就业,但这一庞大群体中的很多人没有养老保障,将来他们回到农村养老,没有养老金,怎么办?”
同时,她还关注到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平台经济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存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很多平台经济企业的总部在上海,业务辐射全国,创造了几千万个就业岗位,但他们的社会保障没有跟上。为此,除了履行市人大代表职责每年向大会提建议议案,她还不厌其烦地在公共媒体上多次呼吁上海健全和加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保体系建设,引起了上海市相关部门的重视,2022年2月,沪八部门联合出台《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意见》,聚焦上海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突出问题,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机制。
这一次,汪泓带来6份建议,既有持续跟踪研究了20多年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有“进一步完善上海生育、教育、养育支持政策的力度”等针对当前堵点难点的议题,更有专题调研后提出的“上海打造新赛道风口的‘核爆点’的对策”、“上海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能级”等战略性建议。
别人问她,为什么总能产出回应热点的高质量建议、议案?
她坦率地回答:“无他,就是重心向下,多下基层、多和群众打交道,看老百姓的脸色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