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音乐精神,8%灿烂、8%纯洁、84%一级闪耀”“你留下了294条笔记,阅读是你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你最爱在上班时间刷微博,带薪摸鱼甜蜜蜜”……岁末年初,一大波APP年度报告来袭。你收到了几份年度报告?你的年度报告里,藏着哪些独特的经历和回忆?
2022年末,刷屏朋友圈的年度报告花样依旧繁多。年度歌单、书目,记录下对精神食粮的享用与消化;年度消费、出行日历,承载着人生旅途中流动的风景;点评账单、外卖清单,拼凑出寻味美食的探索之旅;互动最多的网友、高频词和Emoji,见证着双向奔赴的情谊……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各大APP年度报告,再次成为人们“晒”出来的对象,记录下无数个体2022年的点点滴滴。
从深夜时分循环数十遍的歌曲,到读书至动情处留下的批注,年度报告采撷下生活的独白,更满足了一些人对被“看见”的渴望。“今天大概是很特别的一天”“这本书陪你度过了一个失眠的夜晚”,它就像一本自动生成的电子日记,记录下细水长流时光中的波澜。“不限量热忱”“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全勤在读博士”,从互联网世界行动足迹中提炼出的关键词,用辞约义丰的概括再现生活的轨迹。有人说,互联网的注视也提供了消解孤独的方式,“至少每年还有那些APP,知道我在哪一天开心或者难过”。记录生活、整合数据、凝练表达,年度报告提供了观察自我的又一视角,人们得以穿越时光与自己重逢,完成一次赛博世界中的自我凝望。
年度报告“大行其道”,宛如夹带着怀念、感慨和希冀的电子烟花在数字空间绽放。它承载着生活仪式感,也透露了互联网时代的社交规律。分享不同的年度报告已然成为许多人辞旧迎新的“固定动作”,人们通过这种赛博仪式,为过去画上一个句号,开启迈向未来的新篇章。看似雷同的截图、统一的格式,甚至关键词也总能重合,但年度报告总能或多或少于草蛇灰线中透露使用者独特的审美偏好和意趣,搭配上或充满调侃或真情流露的评语,就能成为一张张被递向好友圈的靓丽社交名片。
不过也有人批评,过眼云烟般的年度报告已让人嚼不出新味儿,甚至有“硌牙”的风险。绝大多数年度报告需要开启隐私设置,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让一些人产生了“以牺牲隐私为代价换取仪式感”的担忧。此外,一些看似积极的语汇里裹挟着诱导过度消费的倾向,愈发“陈词滥调”式的宽慰也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嫌。一份调查显示,70.91%的受访者认为年度报告与现实自我的匹配度仅有50%左右。数据堆砌、画像不准、营销过剩、噱头居多……在一些人眼中,曾堪“电子知己”的年度报告已沦为“看看就得了,不要太较真”的电子蜡块。当用户有了它在试图敷衍自己的感受,不能“精准号脉”的年度报告也就难免被搁置一边。
相对于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经历,数据的视角往往是简单的,它看不到事件的偶然:有时把某首歌曲“听上数十遍”只是因为开着单曲循环睡着了。同时,数据的视角总是有限的,它知道你总将快递寄往同一个地址,却不知那是你对家人时时不断的挂念;它知道“这一年你在全国12个城市留下了脚印”,却不知这是对诗与远方的浪漫奔赴,还是在奋斗的征途上奔忙;它知道好友经常发给你的是搞笑视频,却猜不到背后重逢相聚的期盼……寻求便利和保护隐私的权衡,决定了数据只能瞥见生活这座冰山浮出的一角,看不透水面下酝酿、奔涌的缘由与本质。而这些看不见的更庞大的部分,往往是更重要、更为人们珍视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数据画像中的你,总与真实的你有相当的距离;年度报告试图了解你,却未必真正懂得你。正因如此,用户大可将年度报告看作一场场在岁末夜空绽放的“电子烟花”,共同欣赏其短暂闪耀的芳华;也不妨将其视作一面承载记忆的模糊镜子,从中窥见旧时光的印记,理一理思绪、收拾下心情,然后重新出发。
这正是:一键报告指尖展,昼夜行迹留其间。
何须赛博自画像?扪心内视得真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