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恐高的孩子站在玻璃栈道上,拍摄他们害怕露怯的窘态;用言语刺激孩子,分享他们情绪崩溃哇哇大哭的瞬间……近日,一些“萌娃搞笑视频”在部分短视频平台登上热搜。虽然这类视频容易吸引眼球,但采用消遣孩子的方式来赚取流量并不可取。如不少网友所言,这种做法“一点也不尊重孩子”。
分享亲子生活,博观众一笑,本没有什么不妥。不过为了获得关注、获取流量,有意挑动情绪、逗哭孩子,难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孩子正处于人格形成期,心灵相对脆弱,因为短视频拍摄产生痛苦记忆,不仅有可能发展为童年阴影,形成精神创伤,而且会影响到他们对自我的准确认知。而从短视频行业发展来看,恶搞儿童视频的传播,让不少观众引起不适,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短视频生态。其造成的负面效应,将给广大用户尤其是青少年用户带来消极影响。
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确保他们的个人隐私、身心健康不受侵犯,需要凝聚社会合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父母的监护职责,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了父母承担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要强化对监护权的监督干预,依法纠偏“教而无方、教而不当”。对于不正确实施家庭教育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可根据情况予以训诫,可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与此同时,也要继续推动和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提高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依法带娃意识,形成更多有地方特色、有群体适应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家庭教育责任落实了,有助于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据统计,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超过9.6亿人。坚守法律、道德底线,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应当是内容生产者和平台方的共同职责。短视频平台上,有视频忠实记录孩子成长点滴,传递着家庭幸福的美好与温暖;有视频分享、探讨育儿经验,帮助不少父母避免进入带娃误区;还有视频展现自家“小能人”的爱好、特长,给同辈人以激励和启发。这些具有正向社会价值的短视频,理应成为短视频平台的主流,理应被更多用户看到。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通过恶搞孩子来博取流量,不如尽快调整创作思路,围绕培养“健康的心”、塑造“大写的人”,着力提高视频品质。内容生产者树立向上向善的创作观,短视频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加强监管与引导,确保以积极健康内容赋能短视频生态,相关视频创作才能实现高质量创新性发展。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依法带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对一切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都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把好短视频创作的导向关、内容关、质量关、传播关,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为未成年人筑起全链条、全方位的网络保护屏障,定能不断提升未成年人保护的层次和水平,以更加文明、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