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中包括“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对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创造和不断丰富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这为我们在新征程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五千多年绵延发展,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毛泽东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绽放出夺目光彩,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新征程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开创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既有利于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又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挖掘中华文明中的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不断融入中国现代文化体系之中,有利于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互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既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展示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和平性格、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精神,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既有利于中华文化在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也有利于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秉持开放包容,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时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守正创新,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同时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谱写中华文明的当代华章。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25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