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喀喇昆仑山,已经历了数场大雪洗礼,严寒和缺氧是冬天驻守在这里的每一名官兵必经的考验。
在海拔5300多米的新疆军区某团驻训场修理工间里,一名三级军士长在车底忙碌着,排气管喷出的浓浓黑烟给他的脸上涂了一层“黑色油彩”。“发动机水温过高,用手触摸散热器上下进出水管就会有明显温差。这说明发动机散热系统不循环,存在局部高温故障。”一群新兵听他耐心讲解,在修理手册上来回勾画。
他叫冯伟清,是该团勤务保障营修理连的修理技师。入伍20年,今年是他军旅生涯的最后一个年头。
回想起自己的军旅生涯,冯伟清说,他最难忘的还是8年前的那次“失利”。2015年,他第一次随保障车队挺进雪域高原,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他头晕脑胀。由于没有高原抢修经验,他保障的车辆一直没有根除故障,车队无法正常行进,最终没有按时完成任务。
从那以后,冯伟清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让战友放心的修理兵”。车辆零件,他反复拆装研究;遇到难题,他虚心向专业骨干请教、打电话咨询厂家技术人员;休假期间,他自掏腰包到地方修理厂学习实操技能……日复一日的坚持和积累,让他对团里每一型车辆的结构了然于胸。单位还特意为他开设“匠心工作室”,让他潜心研究车辆的“脾气秉性”。
战友们常说,无论是日常维修保养,还是大项任务保障,冯班长从来都没让大家失望过。
2019年,全团赴新疆库尔勒演习。在机动途中,一辆车的发动机突然失速,负责保障车队的地方修理工轮番上阵仍未能排除故障。一筹莫展之际,驾驶员拨通了远在后方执行保障任务的冯伟清的电话。来不及赶赴现场,怎么办?冯伟清思索片刻,便让驾驶员把电话靠近发动机,细听十几秒钟便得出结果:“发动机没有问题,你们拆掉护盖,高压油泵上传感器肯定有故障。”
冯伟清听得没错,高压油泵上的曲轴传感器插接器针断了。他细心提醒着修理工哪里不要动,哪里的零件可以拆,远程指挥一步步完成零件更换,最终成功排除车辆故障。
今年7月,在一场综合演练中,一辆突击车突然“趴窝”,阻挡了后方车队的正常行进。紧急关头,冯伟清火速赶至现场。他俯身钻进车底,仔细检查后很快找到“病根”——气门挺杆断裂。
时间紧,任务重。现场没有原厂配件,他就自己做!
冯伟清来不及多想,拿起拆掉的断裂部件直奔修理方舱,测量、画图、锉削、打磨、抛光、上油……一番熟练操作后,一个油光闪闪的可替代配件便制作完成。冯伟清将新零件组装起来,故障车辆瞬间“起死回生”。
“实践出真知。尤其在汽车修理保障课目中,只有不断地拆装和试验才能真正摸透装备性能。”冯伟清说。在他看来,把装备可能出现的故障研精研透,是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保障打赢的重要法宝。
走进冯伟清的“匠心工作室”,最醒目的就是文件柜里成摞泛黄的笔记本。“修理日记不欠账,经验数据不过夜。”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硬性要求。每天他都会把工作中维修过的车辆型号、零部件故障、维修参数、经验心得一一记录,车况复杂的还要在笔记本上画出示意图。这个习惯,冯伟清坚持了整整15年。
15年的日积月累,冯伟清整理出3本维修技能教材、7本手抄修理技能汇编、7册各型装备修理重难点提示……这些至今还在增补更新的“传家宝”,见证着他军旅生涯的成长。
前不久,在上级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中,冯伟清所带12名学员以全优成绩通过考核,拿到车辆修理中级技能证书,其中8名到期军士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成功留队。
想,都是问题。干,才是答案!
这是冯伟清在帮带学员时常讲的一句话。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中士李旭峰把那本维修手册画得密密麻麻,并摸索出了一套战场抢修“秘诀”;下士薛磊请老班长设置故障情景,反复练习,成为排除各型车辆故障的行家里手。
战友们说,虽然冯班长要退伍了,但他把刻苦精研的韧劲和丰富的高原修理经验留在了喀喇昆仑山,留在了每一名修理兵的心里。(参与采写:王俊、张彪山、杨龙)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