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上海侨界企业家、“彩云绣娘”品牌创始人靳英丽:

一针一线“绣”出幸福生活

2023-06-02 16:58:01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从法国学习归来的靳英丽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领略了云南大山深处的彝族刺绣之美,从此与能织善绣的少数民族绣娘们开始了一段美丽的缘分。多年来,靳英丽牵手云南、青海、贵州、甘肃等地千余名少数民族绣娘,带着她们用一针一线“绣”出脱贫致富的美好生活,并让更多国际友人领略到中国少数民族的刺绣艺术之美。

以下是她的自述。

 

缘分始于一次公益行动

我与云南绣娘们的缘分,源自一次公益行动。

2012年,我和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结识的同学们筹集了一笔善款,打算捐给上海对口帮扶的云南省贫困群众,捐赠地点选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南沙镇五帮小学。第一次送善款,我从上海出发,坐了3个小时飞机、8个小时大巴,又步行了2个小时,才抵达大山深处的五帮小学。我到了才知道,那里的学生几乎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常年无法照顾陪伴他们。尽管学习环境简陋艰苦,但学生们保持着淳朴可爱的天性,一双双稚嫩的眼睛充满纯真,深深打动了我。

此后,我每年都坚持送善款过去。到了第三年,一名学生的妈妈正好从外地回来,为了表达感谢,她送给我一件彝族服装,上面的精美彝族刺绣一下子吸引了我。

我是学服装设计专业出身的,早年在法国巴黎学习期间,每次路过香榭丽舍大街上的各大知名品牌店铺,总能发现其中一些设计灵感来自中华文化。那时,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创立一个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牌。看到这名学生家长赠送的彝族服装,当年那个想法再次跳进我的脑海。

从云南回到上海后,我利用服装上的彝族刺绣制作了一个绣花包,并经常带着它参加各种活动。在一场活动中,一名国际友人非常喜欢我身上的这个绣花包,这让我进一步感受到彝族刺绣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我决定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资源,帮助彝族刺绣走出大山,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山里心灵手巧的绣娘们通过自己的巧手“绣”出富日子,同时可以在家谋生,更好地陪伴孩子,不必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

2015年,我在元阳县猛弄村创立了“猛弄民绣合作社”,很快吸引了村里200名绣娘加入。没多久,隔壁一个哈尼族聚居县的妇女们听说了消息,也找到我,希望能将哈尼族刺绣一起送出大山。渐渐地,我们的绣娘团队越来越壮大。到2018年,合作社发展到14个,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累计培训1556名建档立卡户。我的创业初衷便是让这些绣娘自食其力,脱贫致富。

照亮绣娘们的生活

创业以来,我采取“公司+合作社+建档立卡户”的模式,将产品的设计研发与销售定在上海,而合作社就开在村里。绣娘们只管在家安心刺绣,不用为销路发愁。

在合作社,我从制定规范做起。过去,绣娘们习惯穿针用嘴,刮浆用米糊,既不卫生,刺绣成品也容易发霉。合作社成立后,我要求每名绣娘必须使用工业胶水,并手把手教她们运针手法。在上海,我带领设计师团队从绣娘们的原创刺绣作品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纹样,化繁为简,使其更有辨识度。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发出绣花单肩包、绣花铃铛包、茶旗、抱枕、公文包、花雨伞等多种商品。

为了激发绣娘的积极性,我还开展了“绣娘大比拼”活动,谁绣得又好又快,谁就能获得更多订单,还能有机会到上海学习培训。

每年,我用公司的部分盈利组织10名合作社里刺绣作品好、商品销量多的绣娘到上海及周边城市参观学习。在上海感受国际大都市的开放与包容,到高校学习刺绣与服装服饰结合的专业知识,到苏州了解新的刺绣针法……绝大部分绣娘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走进大都市。她们好奇地观察着身边的一切,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不仅提升了刺绣技能,而且有了更强的审美力和自信心。许多绣娘告诉我,回到村里,左邻右舍都搬着小板凳来到她们家门口,迫切地想听她们说说大都市是什么样子。她们眼里亮闪闪的光让我觉得,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女同胞点燃一盏心灯,照亮她们的生活,特别值得。

2019年,为降低用工和用地成本,我把上海的工厂搬到云南,创办了“云绣车间”,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还能带动面料、辅料、线、快递等刺绣周边产业,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惠及更多百姓。

近年来,在沪滇协作推动下,我们成立了“沪滇帮扶绣娘大联盟”,将上海的设计优势与云南的技能优势进一步结合。让我和绣娘们自豪的是,在第二届上海进博会上,我们的刺绣作品登上了上海特色伴手礼展台,向更多国际宾客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之美。

将刺绣带到更多国际展会

这些年,我走遍了云南26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如今又将脚步扩展到青海、贵州和甘肃。走得越远,了解得越深入,我便找到越多设计的可能性。比如,我尝试将彝族、哈尼族、苗族等不同少数民族的刺绣针法结合在一起,进行“跨界”合作,设计出别具特色的刺绣作品。

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近年来,我在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街道成立了“沪滇帮扶绣娘大联盟长宁展示厅绣娘直播室”,形成线上线下同时带货的销售模式,并在多个电商平台进行双语直播,以更好地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如今,我们的产品远销马来西亚、南非、新加坡、韩国、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并成为许多侨胞朋友送给国际友人的伴手礼首选。

今年,我带着我们的刺绣产品参加了第133届广交会线下展。展会现场,许多外国客商都被刺绣作品上的精美纹饰所吸引,驻足观赏良久,连连赞叹“美极了!”我详细地向他们讲述了这些刺绣的寓意以及中国绣娘们的故事。让我欣慰的是,通过这届广交会,我们收获了价值百万元的订单,也因此结识了更多外国客商。接下来,我还打算将各式各样的刺绣产品带到更多国际展会。

回望与绣娘们一起走过的这些年,有许多艰辛与不易。白手起家时,我经历过骑着自行车推销产品找客户的冷遇;资金周转困难时,我说服丈夫卖掉家里的汽车,坚持进山收绣片;领着绣娘到上海却无力承担绣娘食宿时,我只能四处“化缘”寻找志同道合的帮手。但我自始至终没有想过放弃。

我为自创的品牌设计了一个LOGO,图案原型来自哈尼族绣娘绣片上的白鹇鸟,它的七彩尾翼象征七彩云南,鸟身上的蓝色山形纹路寓意云南和上海的山海情,鸟的头冠是白玉兰形,代表上海,脚部是木棉花形,那是云南常见的花朵,身体是一颗爱心,表示上海和云南爱心相连。我相信,有千千万万颗爱心与千千万万双巧手共同努力,越来越多大山里的绣娘会迎来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绣娘们常这样形容自己现在的好日子:“在家门口唱着歌、绣着花、背着孩子养活家。”我很高兴与她们牵手,帮助她们走上自立自强的幸福之路。 

(本报记者  严  瑜采访整理)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让观众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