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吴爱图三十五年驾驶渡船运送五百余万人次——

把每位乘客平安送达目的地

窦 皓    2023-04-13 10:31:56    人民日报

浙江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延昌码头,早上5点多,不少村民已在岸边等候。一旁的“象农渡98”渡船里,52岁的吴爱图正在船上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6点,她驾驶的渡船将准时开航……

作为象山铜钱礁岛往来对岸石浦镇的唯一交通工具,这条航线吴爱图已经开了35年。从早上出发,到晚上收班,吴爱图一天要来回30多趟,累计运送乘客500余万人次。35年来,渡船换了2艘,随船的副手变了又变,吴爱图却成为岛上不变的女船长。

“1元钱的船票,十几年没有涨过价”

吴爱图是宁波市渡船领域为数不多的女船长。

“虽然辛苦,但也就这么干下来了。”手握船舵,按响汽笛,她对操作早已驾轻就熟。

吴爱图是土生土长的铜钱礁岛人。最初,这艘船是父亲吴福亮承包下来的。母亲因病去世后,父亲的船上急需帮手。作为家中的大姐,吴爱图初中毕业后选择了上船……

“船是岛上到石浦镇唯一的交通工具,不能停摆。”得了空,吴福亮会手把手教女儿开船。从铜钱礁岛到对岸这段600米的航程,并不好开。由于船只密集,渡船又要横穿航道,有时还会遇上大潮大风,十分考验掌舵能力。岸边常常停放了许多渔船,更要船长学会“见缝插针”,才能把船顺利停靠岸边。

“开得多了,自然就能处理各种情况。”倒船、转弯、停靠……吴爱图不辞辛苦,反复钻研,终于掌握了一手过硬的驾驶本领。她凭借精湛的技术,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一次事故。

自从17岁上船之后,渡船就几乎成了吴爱图生活的全部。父亲吴福亮年纪大了以后,便全权交给了吴爱图这位女船长。

“1元钱的船票,十几年没有涨过价,不能让村民为出行犯愁。”接了父亲班的吴爱图,将当初的承诺刻在了心里……

“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

只有几平方米的驾驶室里,船舵前放着一把近1米高的木凳,这是父亲当年为吴爱图定制的。开船时,吴爱图需要挺直背坐在高凳上,时间久了很不舒服。“这样反而可以振作精神,防止打瞌睡。”吴爱图说。

可开船的艰辛却远不止于此。渡船上没有卫生间,吴爱图特意很少喝水。虽然她的家就在镇上,距离码头步行只要5分钟,但吴爱图总是不好意思让乘客等着。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12个小时里,只有45分钟的午饭时间,可以短暂喘口气。收班之后,她还要下到船舱逐项检查轮机运作是否正常。

因为没有换班的渡工,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里,渡船采用“以渡养渡”和承包经营的模式,多年来吴爱图唯一一次离开宁波还是送女儿去温州读大学。

如今的渡船,从客舱到驾驶舱,设施条件比之前有了不小的改观。“以前的老船总是透风,冬天手上全是冻疮,机舱里的油烟也会顺风飘进来,很呛人。”吴爱图说,有一次涨潮,一排船的缆绳断了,那排船在湍急的潮水下直接压向渡船,幸好处置得当,才避免了一场事故。

这些年,岛上的居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村民时常将自己家种的瓜果带给吴爱图;外出的渔民捕鱼回来,也会给她捎点新鲜海货。每当想起这些,吴爱图说:“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毕竟乘客们还在等着我。”

“渡船就是我的家”

“我不干了,村民们怎么办?”吴爱图也曾想过要离开……

父亲退休后,吴爱图曾和丈夫一同运营这艘渡船。但2016年12月的一个晚上,丈夫为救一位意外落水的乘客不幸牺牲。突遇变故的吴爱图晚上辗转难眠,一度想要放弃渡船工作……

渡船是岛上居民与外界联通的唯一交通工具。船停了,岛上的村民与外界联通的难度就增加了。“爱图开船稳当,情况也熟悉,眼下没有比她更适合开渡船的人了。”老渔民林永法说。与此同时,岛上的居民都纷纷前来看望她,和她拉家常,帮助她走出阴霾……

“岛上的人很善良,他们在我最难的时候给了我很多帮助。”最终,吴爱图还是回到了驾驶舱;没有副手的她,硬是靠自己撑起了这艘渡船。

近些年,岛上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工作,留在岛上的只剩下六七十人,大多数是老年人。但吴爱图始终坚守在这条小小的渡船上,每天往返于两岸之间,让这条唯一的出岛通道保持畅通。

2018年,象山对农村渡运实行了改革,开始定船只、定航线、定航班的“公交化运营”。吴爱图也从之前的“个体户”变成了“企业职工”,没有了后顾之忧。同事吴永峰的加入,让渡船工作有了轮换,吴爱图也有了更多休息时间。

“渡船就是我的家,我愿意为大家继续开下去。”如今,本已退休的吴爱图主动要求返聘。轮休时,她常常一个人跑到码头,静静地望着渡船,觉得心里很踏实……

2020年,吴爱图驾驶的渡船被授予“爱图号”的船名;20多年前,父亲吴福亮曾把旧渡船取名为“安渡号”,希望每天能够航行顺利。“干我们这一行,唯一的愿望就是把每位乘客平安送达目的地。”吴爱图说。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50年潜心研究修建拱桥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