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径直走向疼痛科门诊。
医生迎上来道:“罗主任,今晨交班,住院患者31人,新入院9人。”“流程表呢?”罗民说。
每天的忙碌从一张张交接表开始,通常是之前安排的常规手术,有时还有临时安排的加急手术和一些疑难杂症会诊……尽管工作很累,但是看到患者康复的信息,罗民有一种“风和日丽”的幸福感。
“疼痛科的工作,是一种跨学科的治疗,于无声中见治疗。”近日,本刊记者专访罗民主任,听他讲述如何开展学科融合,实现高水平的临床服务。
打破学科壁垒,患者不动医生动
记者: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省域内基本建成系统连续、特色鲜明、学科融合、优质高效的高水平临床专科群,保证大病不出省基本实现。您对此怎么看?
罗民: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最大程度优化流程,打破壁垒,学科融合,是治病救人的新思路。
近年来,无论是卫生行政管理还是临床医学,都实现了巨大的飞跃,跨学科模块正在形成,多学科理论大融合,为未来临床医学的破局发展指明方向,更加优化医疗服务体系。
记者:您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创建跨学科医师联盟,丰富了现代诊疗新理念。40年前,您就读于白求恩医科大学,那时的学习对于您今天的跨学科疾病研究是否有影响?
罗民:以心脑病为主线,神经调控治疗疾病,是我始终不变的初心。
1987年,我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医学系,毕业后,跟随我国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胡大一教授学习,研修于骨科、神经科、普外科、麻醉科、心脑血管科及重症医学科,加之临床会诊30余年的经验,把临床医学的症状治疗深化为病因治疗。正是因为这样从基础到临床,再从临床返回基础的循环往复的求索、论证,创造出一整套符合临床实践的跨学科理论体系。
目前我采用微创技术治疗脑血栓患者5000余例,微创技术治疗心脏病患者6000余例,临床采集了许多疑难疾病的成功案例及影像材料。
神经磁调控治疗心脑疾病
记者: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必须接触大量的临床案例,您以神经调控角度微创治疗心脑疾病,在临床上有许多成功案例,请和我们分享一下。
罗民:上个月在我们医院的心血管内科病房,患者段大爷的老伴见到我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握住我的手,第一句话就是“感谢”。
一年前,段大爷第一次安装了4枚心脏支架,后来病情恶化,又做了3枚心脏搭桥,再后来又做了3枚心脏支架,出现了心肌缺血、心衰严重等症状……我们接诊病人后,经过系统检查,发现病人的胸椎段脊柱有严重损害,引起了内脏神经病变,导致冠脉血管长期、广泛的痉挛狭窄,造成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在确定最终的病因后,我们进行了脊柱微创神经调控治疗,现在病患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记者:疼痛科治疗的范围很广,我们看到您这里的住院病人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有肩关节疼痛的,还有颈椎术后肩颈疼痛,胸椎术后胸背部疼痛的……您能给我们讲一下这方面的治疗案例吗?
罗民:疼痛科的工作,就是跨学科的治疗。比如疑难心脏病、疑难胸痛、顽固性心衰、脑梗塞偏瘫……通常专科治疗不了的这些疑难病症,我们会接手治疗。
去年,内蒙古通辽县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曹先生,来我这里看病时,已经偏瘫了3年,通过神经调控治疗终于站起来了。昨天,他发来微信:“这次神经调控手术的成功,难以言表,为你们祈祷,好人一生平安。”
2021年12月30日,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代表,与我共同围绕主题“心脑血管疾病神经调控治疗手段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该项新技术的优势在于从神经电生理的角度以及精神层面来补充说明心脏病发病的原理,建立了一个三维的、立体的冠心病发病理论体系,有助于心脏病治疗。
承担“白求恩传人”的使命与担当
记者:您开发的12项国家级微创新技术,经过了怎样的研发阶段?运用在临床中有着怎样的效果?
罗民:在2011年到2023年期间,我们进行了覆盖中国北方的1000余场大型义诊,为患者解决了很多疑难病痛。我们得到了著名医学专家杨关林教授、胡大一教授、周方钧教授和管恩福教授的亲切指导,以及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言传身教。正是因为这些医学巨匠无私的栽培,才使得我们实现了医学理论方面的突破,为未来临床医学的迭代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应用跨学科疾病理论,可以针对各种健康人群,进行前期疾病预测,可以早期预测到一个人会不会在未来发生心脑疾病等,还可以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前期干预,消除潜在的致病因子。对于已经形成的潜伏期尚未发作的疾病,可以早期治疗,中止疾病的进程;对于已经患病的群体,可以进行跨学科的病因学治疗,从病因学的角度彻底消除疾病,达到真正治愈疾病的效果;对于已经临床治愈的病人,可以在病因学层面进行保健、管控,防止疾病再次发生。
未来,希望建立跨学科专业委员会,实现医务人员的再教育,确定行业标准,确立多学科融合诊疗规范。进行医疗新模式的推广,推动医疗学科深度融合改变。同时通过跨学科医学体系建立疾病预警机制,能够早期预测出潜在的冠心病、脑梗塞、心肌梗死、尿毒症等严重疾病;及早干预,阻断疾病的发展,实现大众健康。
(《人民周刊》2023年第21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