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至29日,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携原创黄梅大戏《倾宁夫人》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连演3场,场场爆满,唱响京城。这是韩再芬连续15年受邀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修宅修巷修万事,修身修行修永世。竹修气节人修品,修为世间第一事”,这是《倾宁夫人》中意蕴悠长的“修”字歌。一个“修”字重千斤,它也正契合了韩再芬对黄梅戏守正创新的理念。
修新意,新戏亮点多
《倾宁夫人》是今年编排的新戏,取材于清代六尺巷。在张、吴两家地皮纠纷中,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侄媳倾宁夫人讲法治、守诚信、懂谦卑,传递以礼让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法与理的激荡中,两家各让三尺,六尺巷宽,天地通畅。唱腔上,《倾宁夫人》流畅优美、节奏明快,配合布景和妆造,把观众带入了秀美的皖南村落;题材上,大气磅礴,有悬念、有伏笔、有转折,高潮迭起,冲突尖锐,牵动观众的神经。随着剧情的起伏,观众思绪翻涌不止。一曲结束,有观众感到淋漓畅快:“戏剧冲突给足了劲,最后那一让,让出了格局,让出了天地,我们的情绪也得到了释放。”
剧目完成之初,为了检验它的时代性与亲和力,韩再芬把《倾宁夫人》首演放在黄梅故里安庆的校园,用学生率真的目光来验证剧目是否能带来艺术的效果和思想的升华。伴随剧情跌宕,学生们全都看得入了迷,与人物同悲同喜,时而屏气凝神,时而拍手叫好,啧啧称赞。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谈感想:“从戏里学到了礼让,学到了谦卑。”“看过一次后还想再看,愿意更多次走到剧场。”……戏曲进校园的成功,反映出《倾宁夫人》对年轻人的强大吸引力,成为他们之间的话题,润物无声中巧妙地开拓了年轻人的市场。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优秀的中华传统价值理念被现代人认可、赞许?韩再芬对此可谓用心良苦。六尺巷的故事从一个视角折射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尊重历史,更回应了现实关切,展现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倾宁夫人》一手紧抓传统文化的精髓,一手把脉现实社会的需求,呼应时代之需,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极具创造性的优秀传统文化盛筵。整个剧目传递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当下社会所需要的价值取向,更是指引未来的精神追求。
修品牌,创新助传播
安徽安庆是黄梅故里、戏剧之乡。“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就是真实写照,当地人亲切地称家乡为“戏窝子”。在皖山皖水这片肥沃的戏曲艺术土壤上,培养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也养育了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作为黄梅戏代表性传承人,韩再芬在黄梅戏保护、发展、创新的道路上步履不停,打造“时代黄梅,再芬戏剧”,将戏曲艺术与市场相结合,破解“出圈”难题,收获大批粉丝,取得良好成效。
传承与创新是推动黄梅戏发展的两个轮子,传承不易,创新更难。近年来,韩再芬对黄梅戏做了大胆革新,精心打造个人品牌,但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徽州三部曲”是韩再芬持续20余年的匠心创作,第一部《徽州女人》演出时,险些一败涂地。1999年,该剧首演,剧目大胆启用新设计,强化舞台艺术效果,通过“嫁、盼、吟、归”四种情境转换,对历史的苦难作出诗化处理。今天看来无疑是成功的,当年却饱受非议,“不伦不类”“离经叛道”“这还是黄梅戏吗”等抨击纷至沓来。面对诸多非议,韩再芬决定让市场给出评价,能被市场接受、认可的戏就是好戏。她说:“戏曲创作就像一枚纸币,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要有艺术性、思想性,单纯迎合市场就可能陷入低级趣味;另一方面是市场,没有市场的艺术曲高和寡,就无法为大众接受。”于是,她一边演出,一边卖戏。为了打造品牌,韩再芬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连演16场,创下纪录。每场演出过后,她进行反思与打磨,不断改进。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演出效果越来越好,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剧院门口出现了少有的车水马龙的景象。极具创新意识的黄梅戏《徽州女人》从此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韩再芬也凭借此剧摘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黄梅戏艺术性、思想性的升华。戏迷们将韩再芬演绎的黄梅戏称作“韩派”,而她本人更愿意称之为“品牌戏剧”。“一戏一品格,一戏一样式。现在已经不是分流派生存的时代,而是传承戏曲灵魂、打造戏曲品牌。品牌就是口碑,品牌就是吸引力。唯有过硬的品质才能让黄梅戏走得更远、传播得更广。”韩再芬说。
今年,《徽州女人》在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大剧院完成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剧目的舞台录制。“像音像”工程采取舞台取像、录音室录音、演员给自己音配像的方式,留下最完美的艺术记录。该工程以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戏剧的数字化,存入中国文化档案,让艺术家有限的舞台生命无限化,让优秀文化得以传习。
修传承,黄梅育新秀
提升戏剧品质、注重品牌打造的同时,韩再芬投身于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着力培养接班人。
2005年,韩再芬担任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倾心打造大小剧场、黄梅剧艺术学院(本科)、文化生态。有人劝她,大好年华要演绎个人作品,而她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说传承发扬黄梅戏才是实实在在的大作品。
再芬黄梅青年团常常吸纳黄梅戏表演专业应届毕业生。新人初出茅庐,韩再芬严格要求的同时,铺设实现艺术理想的桥梁,建设人才梯队,敢于让新人上台历练,在“真枪实干”中迅速成长。她带领剧院,完成了从个体自觉传承向团队人人自觉传承的迈进。年轻人不负众望,从老师手中接过接力棒,将传承进行到底。经过两年多的磨砺,新人在舞台上愈发成熟,韩再芬便思量着为他们打造一出大戏。
最终,选定了主角多、能够展示不同演员特性的《五女拜寿》作为青年团主演的首部大戏。青春靓丽的扮相,纯真质朴的表演,优美清新的唱腔让经典大戏得到了全新演绎。“看完这场戏,就像看到了黄梅戏的明天,黄梅枝头蓓蕾初绽,经春历秋,定会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安庆戏剧创研室学者如此评价。
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坚守,更需要代代黄梅人不停淘洗。韩再芬通过对历史故事和社会热点话题的探究、提炼、编排,塑造出一个个鲜活又具有教育意义的戏剧形象,聚焦人民需求、紧跟时代步伐,锻造高质量的艺术品格,呈现给观众高品质的艺术感受。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一次又一次证明了优秀的现代戏也可别具一格地实现创新突破,与时代同频共振,与观众心灵共鸣。
黄梅戏艺术既承载着中国戏曲的厚重,又散发着年轻剧种的活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以韩再芬为代表的黄梅人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坚持守正创新,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人民周刊》2023年第21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