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共建“一带一路” 促进青少年创新成才

——访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

本刊记者 屈一平    2023-12-03 22:53:50    《人民周刊》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10月即将召开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简称“中心”)协同多地科协组织实施的“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中国科协与科技部“一带一路”青少年科技创新伙伴计划、青少年中国—巴基斯坦百校联盟、中国—东盟青少年科普嘉年华活动将被纳入论坛成果清单进行发布;同时,“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将被纳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合作项目清单,成为论坛458项成果中唯一一个青少年项目。

本刊记者日前专访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听她讲述中心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期间,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教师交流活动。

 

播撒科技创新合作的种子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中心既是落实倡议的推动者、建设者,也是受益者。请您谈谈10年来,中心如何帮助共建国家的青少年提升科学素质?

辛兵:2017年起,中国科协和科技部每年举办“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以下简称“创客营”),中国科协与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共同主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累计吸引来自60余个国家的数千名师生来到中国,线上服务万余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林鸣等200余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线上线下开展科普报告百余场;有600余位交通、桥梁、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家答疑解惑,助力青少年逐梦科学之旅;中交、中铁等20余家央企、国企分布在56个国家的600余名科技工作者,与各国师生在线交流,在创客营这个平台上,各国青少年从身走近到心相通。

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国外师生无法来华,当年9月,我们建立了“一带一路”虚拟科学中心,汇聚国内顶尖高校、中学和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及泰国、土耳其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千余套资源,促进科教资源共建共享。同时,积极拓展双边合作。2021年9月,在巴基斯坦,成立中巴科学教育百校联盟,持续支持巴基斯坦教育改革。今年9月,中方提供课程作为独立篇章被纳入巴基斯坦九年级科学课教材。在泰国,组织中泰两国专家编写水资源项目式学习手册,在10所中小学开展试点。

大量参加活动的师生通过创客营等平台实现个人成长,建立深厚友谊。科威特学生阿卜杜拉赫曼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和谐”,表示回国后将鼓励更多人来到中国,了解真实的中国。乌干达的带队老师穆卡萨说:“之前没有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活动我认识到倡议的伟大。”

记者:中心从2017年起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已为共建国家青少年的科学探索之路埋下了希望的种子,请您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

辛兵:6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构建“一带一路”科技教育国际长效合作机制,成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教育协调委员会,现已吸纳16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的25家成员单位,创客营活动也从原来的“独唱”演变为各国合作的“大合唱”。

同时,我们开创国内“1+6+N”合作模式,发动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N家高校、科研院所、国企央企等社会资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舞台。例如,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桥头堡,开展中国—东盟科普嘉年华,以“赛、展、秀、学”模式,全面深化与东盟国家科技教育交流合作;重庆面向南亚国家开展青少年绿色教育伙伴行动,依托在渝留学生,促进与共建国家的校际合作;云南在省内7个边境州市联合开展配套系列活动,形成辐射澜湄五国的科普文化走廊……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

 

描绘科技创新合作的未来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心未来在推进国际青少年科技人文交流方面还有哪些规划?

辛兵:中心将以高质量办好创客营为重点,深入实施中国科协与科技部“一带一路”青少年科技创新伙伴计划,进一步建立健全“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工作体系。

一是活动。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活动、科技竞赛等多层次青少年活动,搭建科学传播和播种友谊的合作平台。

二是平台。积极支持共建国家在资源平台建设、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推动当地青少年平等地享受科学教育发展成果。

三是阵地。利用中国现有海外工程就地发展科普营地,打造共建国家科技教育机构青少年科普体验空间。

四是人才。开展不同层次的科技教师常态化培训,邀请共建国家优秀科技教师来华参加培训和交流、选派我国专家赴共建国家开展培训项目,提升科技教师职业技能。

未来,我们将继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增进对国际同行的开放、信任、合作,为共建国家青少年搭建更多高水平交流平台,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为他们的科学探索之路助力。

(《人民周刊》2023年第19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3年第19期

上一篇:营造浓厚氛围 提升科学素质
下一篇:把红岩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